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丨安徽天长:“新农人”建设新农村

大皖新闻讯 在安徽天长永丰镇三元村,活跃着一群“新农人”。他们理念新、技术新、思想新,靠着敢打敢拼的精神,建设着他们心中的新农村。连日来,大皖新闻记者深入探访三元村,走近这群“新农人”,了解他们致力于乡村振兴背后的故事。

年轻人扎根乡村建设乡村

三元村有26个村民组3800人,常驻人口约5300人,有5个居民小区。村里大大小小企业有32家,规上企业4家。

白塔湖莲藕芡实专业合作社种植区位于三元村。合作社有40多名成员,大多是本地农民。买芡实种芡实都在这里,销售网络却延伸到全国。前些年还是小作坊,如今随着深入挖掘芡实经济价值,实现了从初级加工到深加工的产业升级。

7月23日上午,白塔湖莲藕芡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媛媛告诉记者,卖得最好的是芡实饼和芡实露,芡实饼每年销售额400多万元,芡实露年销售额有300多万元,全部深加工产品年总销售额在800万至900万元间。

邵媛媛是一名95后,在继承父辈农业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合作社。从最初的100亩芡实种植地,发展到现在的500亩规模。她虽然年轻,但在父辈影响下,她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爱,她相信在乡村能大有作为。

图为7月23日上午,邵媛媛和丈夫刘世民在芡实示范塘劳作。

与邵媛媛类似,1994年出生的邵爱涛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三元村度过的。邵爱涛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现在是天长市新农人协会秘书长、天长市品农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邵爱涛在自己的公司里。

邵爱涛的公司业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向村民们科普各种新兴农业科技,另一方面是与其他公司合作,帮助打造农业领域的个人IP,既生产研发,也做技术服务、农业科普。在常规技术服务之外,他结合农户实际需求,打通线上线下技术服务体系,并制作农业知识科普短视频,直播讲解农业技术,内容涵盖全镇水稻、小麦等主要农业产业。

老农民也能成为“新农人”

除了年轻的“新农人”,三元村还有年过半百的“新农人”。今年52岁的张建昌是天长市新农人协会会长。在张建昌看来:新农人和传统农人的区别,新农人突出在“新”上,新农人在网上销售,有新模式、新技术和新业态。“我认为‘新农人’不只是年轻,还有理念新、技术新、思想新,要不断创新,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是一个新农人必须要具备的一个综合素质,也是新农人要发挥的一个社会作用。”

图为7月24日,张建昌接受大皖新闻记者采访。

2009年,张建昌创办丰仓机械种植合作社,以产粮保供为中心,流转2500亩耕地种植稻麦外,还为周边种植户提供农事社会化服务。近年来,水稻和小麦亩产分别保持在1350斤和1100斤以上,加上农机服务,合作社6个主要合伙人、106个社员年收入有500多万元。

图为张建昌正在田间劳作。(本人供图)

张建昌向记者坦言:“现在很多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学习农业,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从事农业是很辛苦的,认为农业种植还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方式。”张建昌想做一种农产品动态回溯,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智慧农业、智能农场场景应用,提高年轻人认知,让更多年轻人从事现代农业,为现代农业输送更多新鲜血液。

村民议事会化解各类矛盾

图为三元村村民议事亭。(三元村村委会供图)

在三元村新建村民组,有个村民议事亭。村民们喜欢在这里聊天、纳凉,镇、村也经常在这里开展政策宣传、志愿服务等。村里的文化广场上有供村民休憩的长廊,也是村民们晚上看演出的地方。每到晚上,文化广场有三四支比较活跃的广场舞、太极拳队伍。村民活动可谓丰富多彩。

村民谢德华告诉记者,过去村里经常有人闹矛盾吵架,现在邻里相处得很和谐,小矛盾大家都相互让让,能自己化解,“遇到大矛盾,村里有调解中心,由村民议事会公平公正调解”。

三元村还有红白理事会,是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群众性、自治性的社区社会组织。其基本任务是坚持“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事不办”,反对在婚丧事中的封建迷信活动,废除陈规陋习,不讲排场,不摆阔气,不相互攀比,反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

三元村党总支书记梁巧香告诉记者:“前些年有大操大办的,搞一个大喜棚,流水席二三十桌。后来,理事会成员上门做工作,通过几年宣传,大家的思想观念都有所改变。现在的生日宴、谢师宴、满月酒基本没有了。”

大皖新闻记者 许佳 实习生 郁桐 摄影报道

编辑 许正文

热门相关:大首长,小媳妇   欲焰狂流   腹黑boss霸宠:逃妻,吻我   暴君他偏要宠我   废材逆袭:冰山王爷倾城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