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日 风生水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杜延卿
7月30日,走进紫云自治县火花镇光伏发电站,依山而建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4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如今,荒山变“金山”,光伏发电项目成为当地群众的增收新路。
2020年8月,紫云火花光伏电站项目开工建设,12月实现并网发电。该项目总投资9.06亿元,总装机200兆瓦,每年可提供清洁能源2.4亿千瓦时。相较传统的发电项目,每年可节约标准煤7.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5.11万吨、二氧化硫0.4万吨、烟尘0.28万吨、氮氧化合物0.04万吨。
紫云自治县火花光伏电站运维管理负责人夏太芳介绍,光伏项目的建成,促进了当地节能减排、大气污染防治,推动了当地能源产业结构的转换,每年可实现税收约2500万元,建设期和运营期均为当地提供大量工作岗位,促进当地群众就业。
除了追“光”逐日,紫云还依托得天独厚的风、水资源优势,积极推动风光水电一体化建设,紫云海拔最高的马鬃岭风电场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在位于紫云自治县猫营镇的马鬃岭风电场,20台大风车耸入云霄,叶片缓缓转动,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电能。
马鬃岭风力发电场相关负责人陈英逸介绍,风电场装机容量100兆瓦,采用20台单机容量千瓦时5000风力发电机组,每年可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2.1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煤炭约6.27万吨。20台机组目前已全部建成并网发电,项目年产值可达7300万元,年税收约1200万元。
而距离马鬃岭约20千米的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市州有大型水库、县县有中型水库、乡乡有稳定水源”决策部署的重点工程。2022年6月,黄家湾水利枢纽工程发电机组通过各项测试,成功与南方电网实现并网。据悉,该水利枢纽工程发电总装机容量2.4万千瓦,年平均可供应电力5630万千瓦时。
紫云自治县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王振龙介绍,目前,紫云共获得现代能源指标项目20个,总投资约100亿元;县域建成新能源项目5个。在转化可再生资源、保障群众绿色用电的同时,紫云将充分把能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