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太平洋,航程七万里!40多年前的绝密航程永载史册
位于天津的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是中国海洋领域的国家级专业档案馆。在众多馆藏中,一份珍贵的胶片档案,记录着一项重大而神秘的国家行动。
石绥祥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主任
1976年到1978年,“向阳红五号”船四次到太平洋进行海洋科学调查。这些资料是当年真实的影像资料。因为这次任务相对来说特殊,所以我们把“向阳红五号”船四次远洋之行称为绝密航程。
01
20世纪70年代,随着洲际导弹研制步伐的加快,寻找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落区的工作被提上日程。
洲际导弹通常是指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的远程弹道导弹,在如此长的距离进行全程飞行试验,中国的领土范围无法满足试验要求,浩瀚辽阔的海洋便成了唯一选择。
然而,在大洋深处寻找一片海上靶场绝非易事,从国际局势到气候海况,各种因素都要考虑在内。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远洋调查的协助。
眼见试验日期临近,尽快组建一支专业思想过硬的远洋科考队,已是迫在眉睫。
李永科 时任总参气象局参谋
就是某年某月你到北京什么地方报到,我问他干什么,他说我们不知道,反正叫你去报到。
除了报到时间、地点,其余细节一律不知,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自己将要参与的必定是件大事。许多人直到多年以后,才逐渐知晓这项国家行动。
要在海上找靶场,还需要有大型的船只。
“长宁号”货轮是当时交通部下属运输公司中船龄最短、性能最优的船舶之一。1970年5月,经批准由广州造船厂进行改装,历时两年半完成,命名为“向阳红五号”。
02
从地理条件上看,太平洋是中国最方便进出的大洋,但此时的太平洋却并不太平。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密谋在西太平洋构建“岛链”战略,拉拢沿岸国家和地区结成军事同盟,利用西太平洋岛群构筑起看不见的“绞索”,遏制、围堵中国发展。不久,美国先后与菲律宾、日本等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妄图封锁中国海域,以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和海上安全。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最早选定的试验落区定在了相对距离仅次于太平洋的印度洋。
洲际导弹靶场的选址任务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大洋调查工程。而在20世纪70年代前,中国不仅缺少各大洋的水文气象资料,就连调查海域最基础的航行海图都没有。
虽然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欠缺,但新中国科技工作者在自强奋斗的道路上,从来不缺少攻坚克难、白手起家的智慧和胆魄。
“718工程”是1967年7月18日由国防科委上报中央的一份绝密计划,内容就包括研制、建造、编组远洋调查测量船舶,为中国首次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选定海上靶场,同时提供试验海域和航线的环境保障。1968年,毛泽东、周恩来和中央军委原则批准了这一计划。
1971年,就在众人准备大干一番时,风云变幻的国际格局,让即将开展的中国首次远洋探测选址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
1971年12月16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832号决议文件,要求“所有国家把印度洋看作大国对抗与竞争,以及基于此种对抗与竞争所设想的基地都应排除在外的和平区,并予尊重,且宣告这一地区亦应全无核武器”。
由于中国预选的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的靶场正好在和平区内,因此将印度洋作为靶场的计划必须作出调整。
侯金义 时为“向阳红五号”船气象分队预报员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后来中央决定不往印度洋发射了,往太平洋发射,这样我们就转到太平洋,做太平洋上的预报。
1976年3月30日,一声悠长的汽笛划破长空,“向阳红五号”科考船在临时改装的“向阳红十一号”远洋船的陪护下,离开广州,驶向水天一色的远方。
03
南太平洋虽为公海,但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军事大国及其盟友的势力范围。在东西方冷战达到高潮的20世纪70年代,中国远洋科考船队的突然出现,受到了超级大国的高度警觉与侦察骚扰。
尽管挑战不断,但科考船队依然以饱满的热情和高超的智慧,顺利完成了首次远洋考察任务,成功采集到气象、水文、地质等上万组数据,为科学家研判选定靶场位置提供了根本支撑。
1976年5月,科考船队载着满满的收获胜利归来。此次远洋调查历时50多天,横跨东西半球,穿越赤道,总航程13800海里,航线之长、航程之远均创当时之最。
在此之后,“向阳红五号”又进行了三次远洋调查。
1978年5月30日,国防科委和“718工程”办公室在广州军区第四招待所召开秘密会议。会议把“向阳红五号”四次远洋调查的主要成果汇集起来,讨论并最终确定了中国第一枚洲际导弹“东风五号”的瞄准点为东经171度33分、南纬7度0分。
四下太平洋,航程七万里。1979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发布命令,表彰“向阳红五号”科考船队四进太平洋的突出贡献,并记集体二等功。这是和平年代人民海军给予一艘大型舰船的最高奖励。
从大陆到大洋,40多年前的绝密航程依然历历在目,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早已成为亲历者心底最珍重的青春记忆与精神财富,并随着中国首次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永久载入史册!(CCTV国家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