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生物降解材料环保又经济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当传统材料与新技术相融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九月金秋,安顺市平坝区鼓楼街道办事处大关村蔬菜种植基地瓜果飘香。“现在,我们搞种植使用了生物降解地膜,一个月左右地膜就自己慢慢腐烂在地里了,再也不需要人工回收农膜了。”大关村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丁仕华手指着自家田地笑着说。

丁仕华表示,尽管全生物降解地膜相较于传统地膜的单位价格更高,但平均每亩土地可节约人力成本120元,加上农业部门每亩补贴的90元,一笔账算下来,既让农户得了实惠,还减少了土壤污染。

丁仕华提到的生物降解地膜,正是坐落于平坝区夏云工业园区的江林(贵州)高科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在该公司产品展示大厅内,由植物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制成的汽车内外饰、日用品等产品,不同色彩的生物基可堆肥垃圾袋、超市购物袋、服装包装袋、工业包装,以及具有金属钝化、土壤肥力提升的“多功能”生物降解地膜等数十种产品整齐地摆放在陈列柜上展示。

“目前,我们开发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主要以玉米淀粉为基材,加入全生物降解树脂等,能够在特定时间内在自然环境中逐步分解,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公司副总经理廖龙凤介绍。

技术创新是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所在。

这几年,公司技术团队加大研发投入,根据不同农作物的生长周期,通过生物剂含量调节,经历数千次对比实验和大量实验数据收集、分析研究,最终成功开发出满足不同降解周期的生物降解地膜。公司还针对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特点,通过给地膜加入金属钝化剂,实现改良土壤的作用。

“比如蔬菜,生长周期约为两到三个月,我们可以控制地膜开始降解的时间为2个月左右,以此实现地膜使用效率最大化。”廖龙凤说,开始腐烂分解的地膜通过翻耕入土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加快分解,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效化解土地白色污染难题。

目前,公司以订单生产为生,全生物降解地膜有白膜、黑膜、银黑膜等三个系列,8微米、15微米等上百种厚度产品,年产量1000吨,产品取得授权发明专利18项、生物可降解专利7项。

企业持续提升绿色科技创新能力,除了生物降解地膜产品外,还加大秸秆、茶味饮料原料回收利用,在国内首创注塑级植物纤维与聚合物相结合的产品。产品对纤维进行一系列特殊处理后,再将其加入到聚合物基体中,既具有较好的力学效果,又能散发出植物自然芳香,被广泛应用于汽车仪表盘板、门板、门柱等制作中,大大降低了汽车内饰带来的甲醛污染。

“现在,我们的植物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已经大量应用于红旗、吉利、蔚来等品牌汽车内饰产品中。”廖龙凤说,绿色发展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今通过聚焦绿色低碳环保材料研究、开发、销售,生物降解地膜等产品销往省内外,公司年产值达2500万元。随着一项项新型环保材料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完善,将持续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