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塞纳河畔超越自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

8月底至9月初,一场传递开放包容、平等参与理念的体育盛会在法国巴黎温暖了世界。中国体育代表团在第17届夏季残奥会收获94金76银50铜共220枚奖牌,创造20项世界纪录,实现“断层式第一”。

其中,我省参赛的10位运动员在游泳、羽毛球、射击三个大项比赛,共夺得8金7银3铜,打破3项世界纪录和1项残奥会纪录,占中国体育代表团金牌数的8.5%、奖牌数的11.8%,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金牌数排名第8位、奖牌数排名第7位。

这是贵州参赛运动员顽强拼搏、超越自我,继1988年汉城(今首尔)残奥会、2021年东京残奥会夺金之后,实现的历史新突破;也是贵州残疾人体育事业勇攀高峰的生动答卷。

圆梦精彩人生

新的突破由运动员的自我超越和教练员的辛劳付出凝聚而成。

运动员当中,有人看不到世界的模样,却能克服内心的恐惧冲向终点;有人肢体残缺,却能用头部撞出新的世界纪录;有人运动时身体难以保持平衡,却能在日复一日认真训练后找到心中的平稳……

在东京曾夺得过金牌的蔡丽雯,看不见泳池是什么样子,凭着感觉和想象在水中劈波斩浪,撞到池边、被分道线划伤是家常便饭。满身伤痕淤青没能阻挡她17年如一日的坚持,最终在巴黎再度登上最高领奖台。

首次参加残奥会,何圣羔就获得2金2银、个人打破1项世界纪录的好成绩。这位19岁的小将因意外失去双臂,能自己做的事她都是用双脚尽力完成。她畅想着未来:“我还年轻,还能继续奋斗!下一届比赛,希望我能游得更快一点,突破自己!”

杨秋霞不是天赋型运动员,却在赛场上依靠扎实稳健的基本功取胜。这是因为她在长期的训练中坚持给自己加练。练平衡、练体能、练转体,别人练6小时,她就练8小时……依靠这样的坚持,继东京实现羽毛球个人单项“大满贯”后,杨秋霞在巴黎卫冕成功。

运动员身后,是教练员亦师亦友,引导和帮助他们走出低谷、走向精彩人生。

作为健全人,为了体会运动员在水中看不见、身体不平衡的感受,游泳教练员周广慈曾经蒙着眼睛、绑着肢体游泳,为每一位运动员量身定制训练方案。每次比赛前,周广慈总是鼓励大家,“不要去想名次,游好自己的真实水平就是胜利!”

羽毛球教练员张先明和丈夫车军互相配合,24年来坚持着残健融合的训练理念,把残疾人运动员和健全人运动员安排在一起训练,让他们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每年除了春节长假,孩子们都在队里集训,“父母亲人都不在身边,我们都是把他们当成亲人来对待。”张先明说。

倾情扶残助残

优异成绩背后是全省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倾力支持。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残疾人体育工作,各级各部门通力配合,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为残疾人运动员创造更好的训练条件和比赛环境。

残联系统聚焦体育苗子选拔培养、集训精练技能、参赛厉兵秣马,紧盯游泳、羽毛球、射击等传统优势项目,为运动员提供优质服务和强力保障,不断刷新残疾人运动员在国际、国内比赛成绩。

体育部门在游泳、射击、田径等项目上给予教练或场地支持,不断提高残疾人运动员竞技水平。

财政部门在巨大压力之下,每年坚持保障残疾人体育集训和参赛经费,用精细换精准,使财政资金使用精准化、效益发挥最大化,2024年投入残疾人体育经费达到历史最高值。

人社部门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困难之下,坚持保障好残疾人就业问题。今年参加残奥会的10名运动员,已有5名在各地人社部门的帮助下实现就业。

书写温暖答卷

这是一次残障人士与世界的双向奔赴,也展示了我省促进残疾人体育与全民健身融合发展的积极成效。

运动员在赛场上展现出的精神风貌,为关注他们的所有人带来心灵震撼;通过体育赛事关注残疾人朋友,人们能更加了解和理解他们,从而改变看待他们的方式,促进他们更加平等地融入社会。

9月27日,4位运动员走进贵州特教中职校,分享自己的故事。听了他们的奋斗历程,有学生感慨:“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跌倒,而是在每次跌倒后,都能勇敢地站起来。”

近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残疾人体育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广泛开展残疾人群众性体育活动,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全省已注册残疾人运动员约300名,建成45个省级残疾人康复健身示范点,为1000户家庭提供康复健身体育进家庭服务,培训残疾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400人。每年适时举办全国特奥日、残疾人健身周、残疾人冰雪季示范活动等,促进残疾人康复健身并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

“未来,我们将认真总结过去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扬长处、找不足、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完善残疾人体育服务体系,切实加大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力度,科学抓好现有人才的管理训练工作,全面提高残疾人体育竞技水平,力争在下届比赛中再接再厉、再立新功、再创佳绩。”贵州省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方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