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教育,以“行动力度”传递“民生温度”
聚焦民生关切 写好教育答卷
南京教育,以“行动力度”传递“民生温度”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钱红艳
对义务教育阶段超34万五至九年级学生开展脊柱健康筛查,完成全市中小学生视力监测;创建首批30所儿童友好学校,为儿童提供更加友好的学习环境……
截至今年11月底,南京市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中涉及教育领域的2个项目已经提前完成。
教育是民生之基。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我市教育部门一方面积极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新改扩建学校以及集团化办学等举措,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另一方面关注学生身心健康,通过中小学幼儿园教室100%安装护眼灯、中小学课桌椅标准化改造以及对五至九年级学生开展脊柱健康筛查等一系列举措,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南京教育,正以“行动力度”传递着“民生温度”。
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
今年11月,南师附中2024年秋季运动会在晓庄校区拉开帷幕,全校3000多名师生齐聚崭新的体育场,这也标志着南师附中晓庄校区正式建成亮相。
近年来,我市不断推进五大市属高中外扩项目,增加普通高中学位,2018年南京在全省率先出台《普通高中布局优化总体方案(2018—2023年)》,2023年更是将此列入南京市民生实事项目。2020年南京一中江北校区投用,2022年中华中学雨花校区开学,2023年南京外国语学校南部新城校区、金陵中学江心洲校区启用,加上今年南师附中晓庄校区建成,南京高中优质资源覆盖率不断扩大,学位供给明显增加。
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五年来,我市持续扩大优质资源供给,全市新改扩建、新开办学校(幼儿园)340所,在全省率先开展紧密型集团化办学,占比学校数已达70.36%。另外,我市积极做好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服务,多渠道、多形式保障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权利,今年随迁子女公办学校就读比例达95.15%,创历史新高。
全力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近年来,青少年的脊柱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为全面了解当前中小学生脊柱健康状况、早发现早干预,南京市将学生脊柱健康筛查纳入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并于今年4月启动对全市五至九年级中小学生脊柱侧弯筛查工作。
来自市教育局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24日,市级学生脊柱健康筛查的现场工作在全市12个板块(含直属学校)全部结束,脊柱筛查共计34.2万学生参测。我市还对87.2万学生进行了视力监测。两项结果全部上传至南京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管理平台并反馈给学校,学生家长也可通过“我的南京”App或南京市中小学卫生保健所微信公众号两种途径查询电子报告。
“筛查发现问题后,我们及时干预治疗。暑假每天抽时间带孩子进行游泳、拉单杠等运动,一个多月下来感觉孩子的体态好些了。幸好有脊柱侧弯免费筛查,这样的民生工程很暖心!”瑞金路小学五年级学生家长崔女士说。
为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近年来我市推出一系列民生暖心工程。除了开展脊柱健康筛查、中小学生视力筛查,我市还出台全国首个《中小学幼儿园教室照明验收管理规范》,并于2020年启动中小学教室照明改造工程,两年时间就实现中小学普通教室护眼灯全覆盖。也是在2020年,南京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小学课桌椅标准化改造工程,对全市约500所中小学校的67万套学生课桌椅进行改造,到2023年底,全市中小学课桌椅分配符合率达90%。此外,从2022年起,我市每年开展对初一女生免费接种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工作,保护适龄女生免受高危型HPV感染。2025年,还将“实现中小学教室空调全覆盖”继续列入民生实事。
用心关爱贫困学生成长
2024年秋季开学前,市教育局再次发布学生资助政策,公布了学前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中职阶段资助标准,学生资助申请的对象和流程以及全市学生资助咨询电话。“我们希望通过多方面的宣传,让每一个家庭有困难的学生了解资助政策,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南京教育全力保障每一名孩子顺利入学、完成学业,用心守护孩子们的求学梦。
我市先后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南京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助学金制度的通知》《南京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实施办法》等政策,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学段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学生资助绩效考核评价连续五年居全省前列。
同时,我市面向中小学生设立“励志奖学金”,用于激励中小学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奋勇争先,做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目前全市已累计奖励困难学生7550人次,奖励资金2415万元。
在保障经费和物质资助的基础上,我市全面推进发展型资助育人实践。建立“学生人人有导师、教师人人做导师”的学生关爱机制,各中小学还通过实地走访慰问、电话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受助学生的实际困难,精准制定一对一帮扶方案。联合妇联、民政、公安、残联、关工委等部门对于家庭情况特殊、遭遇突发重大变故等重点关注学生开展“联合家访”,制定帮扶关爱计划,做到“上好学一个不能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