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活水”滋养祖国“花朵”
□清予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面向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目标,系统部署了9个方面重点任务,进一步明晰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设计图和施工图。
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抓教育就是抓发展,谋教育就是谋未来。纵观人类发展史,世界强国无一不是教育强国,教育始终是强国兴起的关键要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2年的64.5%提升至2023年的91.1%;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升至2023年的60.2%,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在新的教育赶考路上,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更高水平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更高水平办好一流学校。办好每一所学校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要突出规划引领,结合“十五五”发展规划、学位需求变化趋势,前瞻谋划学校建设,加强总体规划、分项规划之间的对接协调,综合考虑选址,合理安排工期,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做到“让学校等学生”,而不是“学生等学校”。要突出品质提升,加强对学校建设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管理,推动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大力塑造浓郁厚重的校区文化气息,提升整体风貌,努力把每一所学校都建成精品工程。
教师是教育的硬支撑,要更大力度建强教师队伍。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近年来,我们国家大力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人数由2012年的1462.9万人增加到2023年底的1891.8万人,成为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发展的坚实支撑。要加强系统谋划,统筹考虑学龄人口、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需求,大力培育优秀年轻教师,促进教师队伍数量、质量、结构协调发展。要强化以老带新,发挥名师在教育教学、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助力教学管理人才和年轻骨干教师培养成长。评价导向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指挥棒。要优化完善教师评价制度,树立争先创优导向,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人尽其才。
改革是教育的突破点,要更深层次推动改革创新。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抓手,着力破解矛盾、补强短板,加快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加快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鼓励教师各展所长、各尽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