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票“进化史”:见证中国铁路的飞跃发展
1月22日,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332.2万人次,自1月14日春运启动以来累计发送旅客1.12亿人次,运输安全平稳有序。
火车已经是当代人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了,车票则扮演了乘车凭证的角色。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我国开始使用硬板车票,这种车票通常是用硬纸板制成,尺寸较小,上面印有简单的信息,如出发站、到达站、车次、票价等,信息均为事先印刷好的,售票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填写或加盖印章。但是由于硬板车票比较坚固,不易损坏,便于保存和查验。但它的制作和售票过程相对繁琐,需要售票员手工填写或盖章,效率较低,而且容易出现填写错误等问题,所以车票改革一直都在进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世纪 90年代开始,软纸车票逐渐取代了硬板车票。软纸车票采用计算机打印技术,车票上的信息更加丰富和准确,除了基本的出发站、到达站、车次、票价等信息外,还增加了乘车日期、座位号等详细信息。售票速度大大提高,减少了售票员的工作量和出错率。同时,软纸车票的成本相对较低,制作也比较方便。但是此时的软纸车票因为防伪技术的限制,出现了很多违法制作假票的“黄牛党”,然而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进步,磁介质车票在2009年末登上了时代舞台,磁介质车票是一种带有磁性信息的车票,它采用磁记录技术来存储车票信息。这种车票具有更高的信息存储容量和读写速度,可以实现自动检票和验票,大大提高了检票效率,方便了旅客进出站。此外,磁介质车票的防伪性能也比软纸车票更好,能够有效防止车票伪造和篡改,此时的火车票防伪技术已经非常完善了。
可是面对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每年乘车人次可达数十亿次,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铁路发送旅客40.8亿人次,即40.8亿张车票,这无疑是对自然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消耗,因此怎样才能更好的节约资源又是摆在铁路部门面前的一道亟需解决的课题。2018年,中国铁路在海南环岛高铁开始实行电子客票服务试点。电子客票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车票,旅客购票后,相关信息会存储在铁路系统的数据库中,旅客只需凭借有效身份证件或购票时使用的手机二维码等即可进站乘车,无需再换取纸质车票。电子客票的推行,进一步提高了铁路售票和检票的效率,方便了旅客出行,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技术的变革和铁路的进步,从一张小小的车票上体现出来。随着2024年11月1日全面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当下正值2025春运,正在乘坐火车出行的乘客,可以享受到从车票到报销发票全面无纸化春运旅程,不断向前的中国铁路春运迎来了“无纸票时代”。(郑州铁路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机务段、周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