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产业发展的“电波”在城市上空激荡
鼓楼区国睿科技园项目建设“加速跑”
—— 让产业发展的“电波”在城市上空激荡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王婷婷
通讯员蒋超
货车穿梭、塔吊林立,机器轰鸣、焊花四溅,建设者在钢筋桁架间穿行,勾勒出城市向上发展的线条……新春伊始,在鼓楼区模范中路和虎踞北路交界处,备受瞩目的国睿科技园项目现场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这里曾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原所区,眼下,鼓楼区正加快建设“脚步”,以一座助力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科创载体致敬这个“雷达工业发源地”,让高质量发展的“电波”在城市上空激荡。
多部门联动协同,难点堵点逐一击破
万象系购物中心、总部级科研办公区、鼓楼区首批类住宅公寓……细看国睿科技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可以说是自带“流量”和高话题性的“明星产品”。如今,这些“明星”将集合成一座总投资额约43亿元、规划总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的大型综合体,带动片区产业加速升级。
为了加速刷新项目建设“进度条”,鼓楼区发起“冬日攻势”,实现“满弓劲发”。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心中装着项目,脚上沾着泥土,力争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协调问题、在一线解决问题。部门、板块、街道之间也形成联动,“拧成一股绳”合力击破项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堵点,促进形成“滚动式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设项目体量大、任务重、工期紧,却面临工地渣土外运难题,怎么办?鼓楼区城管和交管部门联合现场办公,强化土方外运要素保障,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车辆周转率。
项目建设过程中怎么降低其对周边居民的影响?一段装有吸音包的隔音围挡的出现,为“家门口的工地”按下“降音键”。据了解,这些长达数十米的围挡不仅有很好的隔音效果,还有降低光污染和抑制扬尘的作用。
“我们坚持落实好领导联系重大项目机制、重大项目常态化推进机制、重大项目问题事项协调机制,实行交办事项清单化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鼓楼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该区已梳理编排2025年度区级重大项目160个,总投资达1997.8亿元,为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项目基础。
以劳动之“美”,成就进度之“快”
在工地现场,记者看到,大型喷淋设备已经开启,起到了很好的雾化降尘作用;原材料区和成品堆放区内,建筑材料分类堆放得整整齐齐;架子工、土工、木工、电工等各司其职显身手……项目现场负责人介绍,目前工地上工人已陆续返工。
安全管理员单超凡说:“工地建设争分夺秒,大家都全力以赴。”每天,他穿梭在工地现场的各个脚手架、深基坑之间,查看架体搭设得牢不牢、拉结点和杆件设置得合不合理……每一处安全隐患点都逃不过他的“火眼金睛”。每当发现隐患点,他就会立刻拍照督促监理单位多加关注,并要求施工单位进行整改。
“围着脚手架每一层走一圈需要十几分钟,光一栋楼走下来就要1个多小时。”他说,“每一次安全巡查都是为了项目能够又快又稳地推进,马虎不得。”
单超凡是项目上奋斗者的缩影。在国睿科技园项目建设现场,每一个奋斗者的勤劳和汗水绘就的劳动之“美”,成就了工程建设的进度之“快”。截至目前,该项目部分科研办公楼已接近封顶,公寓部分已达销售条件,购物中心开始施工,计划2027年开业。
产业因“芯”而活,城市向“新”而行
从国睿科技园向西步行约300米,便是鼓楼区在南京率先打造的5G智慧园区——智梦园硅巷。园区内超半数都是5G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正积极打造以人工智能赋能医疗健康、智慧城市、工业制造、教育科研等各应用场景的“算数空间”,壮大数字经济产业发展。而国睿科技园的拔地而起,将和智梦园硅巷遥相呼应,进一步优化鼓楼区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有效拓展数字经济园区载体空间,使得鼓楼区发展软件等数字产业“如虎添翼”。
“作为高校院所集聚、科创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区,我们始终把高质量科创载体的打造,作为全域创新的重要抓手,特别是通过老厂区、老园区的‘腾笼换鸟’,让科创载体成为展现校地、院地、所地融合发展的鲜明窗口。”鼓楼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一个牵引性强的项目,往往能带来一条产业链、一个产业集群,有着“一子落、满盘活”的效应。
据了解,国睿科技园项目科研办公楼建成后,将主要由十四所持有和规划使用,未来将布局工业软件、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汇聚数字芯片、射频芯片等“芯”行业的研发企业,与周边产业园实现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项目建设完成进入运营期后,预计年均新增税收达4.5亿元,新增和带动就业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