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短乘长”现象下的公共秩序挑战与共治之道
作者:张译文
近日,一则关于K774次列车因“买短乘长”现象导致超员,部分持票旅客被拒上车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2月5日,当事车站工作人员对此事作出了回应,承认了“买短乘长”现象的存在,并解释了超员的原因及后续的处理措施。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铁路客运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再次引发了我们对公共秩序的深刻思考。
“买短乘长”现象的存在,无疑给铁路部门带来了额外的管理压力和安全隐患。一方面,铁路部门需要确保列车的安全运行,而超员现象无疑增加了这一难度;另一方面,面对部分旅客因超员无法上车的情况,铁路部门还需积极协调处理,以维护旅客的合法权益和铁路客运的声誉。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谴责的层面,而应深入思考其背后的原因和应对策略。从乘客的角度来看,“买短乘长”可能是出于经济考虑或是对行程的不确定性,但这一行为却以牺牲其他乘客的权益为代价,显然是不可取的。因此,铁路部门在加强监管和处罚力度的同时,更应注重帮助乘客解决出行问题。
一方面,铁路部门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优化票务管理,如加强车票查验力度,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手段防止“买短乘长”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铁路部门也可以提供更加灵活多样的票务服务,如推出分段计价、动态调整票价等措施,以满足不同乘客的出行需求。
此外,铁路部门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公安等部门的合作,共同打击“买短乘长”等扰乱客运秩序的行为。可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通报和处理相关事件,形成合力维护良好的客运环境。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乘客的文明出行意识。可以通过车站广播、宣传栏、官方网站等多种渠道,向乘客普及铁路客运的相关规定和注意事项,引导乘客自觉遵守秩序,共同维护良好的客运氛围。
“买短乘长”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其解决仅靠铁路部门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广大旅客的自觉配合和支持。只有铁路部门和公众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遏制这一现象的发生,保障铁路客运的正常秩序和安全运行。
一审:叶力
二审:文彬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