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标准化+创新!潍坊用“一把尺子”丈量产业未来!
“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领制高点。”——潍坊以“标准+”战略破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主导权,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隐形引擎。
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中国城市普遍面临“技术强、标准弱”的困境:大量核心技术未能转化为国际标准,导致产业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受限。以农业为例,我国蔬菜出口量占全球1/3,但国际标准制定参与度不足5%。
传统模式下,标准制定往往滞后于技术创新,企业“重研发轻标准”导致话语权旁落。
而潍坊的实践表明,通过科技创新标准化城市试点,可实现技术研发与标准制定的同步推进,形成“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的闭环。
潍坊的独特路径在于:以“全域标准体系”为框架,将农业、制造业等领域的“隐形冠军”技术转化为标准话语权,构建起“技术优势—标准壁垒—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范式参考。
农业标准化:从“经验种植”到“全球标杆”
传统农业依赖个体经验,品质波动大、品牌溢价低。
潍坊以“技术标准创新基地”为核心,建立覆盖育种、生产、加工的全链条标准,通过标准固化技术优势,形成可复制的产业模式。例如,寿光蔬菜标准: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蔬菜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制定国家标准2项、外文版标准1项,推动“寿光标准”出口欧美,年出口量超200万吨。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一项标准可以重塑产业格局。”
通过全市技术标准创新的推动,潍坊坊农业标准化覆盖率超80%,带动蔬菜产业年产值突破千亿元,标准化示范区农民人均增收30%。
潍坊市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指出:“农业标准化的本质是让‘经验’变成‘数据’,让‘土办法’升级为‘国际规则’。”
制造业标准化: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在高端装备领域,潍坊通过“标准领航工程”,推动企业主导制定“竞争性标准”,将本土技术优势转化为国际标准制定权,抢占产业链制高点。例如,潍柴动力:牵头制定《非道路用柴油机燃料消耗率限值》等8项国际标准,推动国产柴油机热效率突破53.09%,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15%。
“标准是技术的‘宪法’,谁执笔规则,谁定义未来。”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制造业领域累计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8项、国家标准804项,29家企业入选省级标准创新型企业,标准化资助资金超800万元。
山东省标准化研究院相关专家评价:“潍坊的实践证明,标准竞争实质是产业链控制权的争夺。”
标准化赋能社会治理: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服务”
潍坊将标准化理念延伸至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制定服务流程、质量评价等标准,将“人治”转化为“法治”,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时提升服务可复制性。例如,昌邑环卫:建立全国首个环卫服务标准体系,通过“项目经理+标准包”模式快速复制,年营业额达46亿元,服务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
“一座城市的温度,藏在标准的细节里。”
据相关部门统计,潍坊在政务服务、养老等领域建成国家级标准化试点24项,全市社会公共服务满意度提升至92.3%。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者指出:“标准化让公共服务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是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潍坊的实践揭示:标准化不是技术的“附属品”,而是创新的“加速器”。通过构建“技术—标准—产业”生态,一座城市完全可以在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从“被动适配”到“主动定义”的跃迁。
未来五年,标准竞争将向“绿色化”“智能化”纵深发展。潍坊规划到2025年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20项、人工智能领域标准15项,抢占新一轮产业变革先机。
当技术优势插上标准的翅膀,城市发展便拥有了穿透周期的力量。
潍坊的探索不仅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更是中国城市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注脚:唯有以标准定义规则,方能以规则赢得未来。(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