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春晚的这把西湖绸伞 出自这位杭州技能大师之手
撑开一把伞,收拢一节竹。今年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以《白蛇传》为灵感的小品《借伞》勾起了不少人的回忆。而这把素有“西湖之花”美称的绸伞,便出自于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宋志明之手。在申遗后的首个春节,它借着春晚的舞台,完成了从杭州到世界的文化摆渡。
为春晚“量身定制” 20天雕琢“舞台上的西湖”
两个月前,宋志明接到了来自春晚导演组的“订单”,要一把颜色淡雅、伞柄长且易撑开的西湖绸伞。“当时导演只透露了这几个信息,至于用在什么节目、配合哪种场景,我们也无从知晓。”本着在最短时间内做出一把好伞的想法,宋志明带着工作室成员与三两村民,开始了不分昼夜的绸伞制作。
“完成一把绸伞要经过18道大工序,百余道流程,而一把绸伞的灵魂就在于撑开时,图案在绸面上流转生辉,收拢时,绸面隐于竹青与竹黄之间,复归为一节素竹,所以流程之间环环相扣,每一步都马虎不得。”为更好地契合舞台效果,宋志明与团队耗时近20日,反复推敲伞面材质与色彩,“最开始我们按照与舞蹈融合的想法去做,但颜色总是差点意思,通过与导演组4次寄样确认,最终选定了淡黄色,并将伞柄加长10公分,伞跳也从金属变为木质,更便于撑开。”
而图案作为伞面部分的点睛之笔,宋志明自然是拿出了“看家本领”——刷花技艺。“西湖绸伞伞面装饰有刷花、绘花、绣花三大技艺,刷花技艺最为经典,它的历史与西湖绸伞同步,能够最大程度勾勒出江南的灵动烟雨。”据宋志明介绍,在材料上一改往日的颜料,采用了不易损坏的丙烯,图案则选取了西湖十景中颇具代表性的“三潭印月”,伞头也雕琢出三潭石塔的精致轮廓,与伞面相呼应。“我希望大家一眼看到便能知晓,这是一把来自杭州的伞。”
非遗“破茧蝶变” 让西湖绸伞成为杭州文化符号
事实上,西湖绸伞登上春晚并非巧合,而是它抓住每一个时代机遇的回响,是非遗破圈生长的缩影。
近年来,宋志明带领工作室成员扎根杭州余杭青山村,与竹农合作精选原料,并不断推动非遗跨界融合,与剪纸、刺绣、动漫等元素碰撞,衍生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新品。
“传统文化要生存,就一定要走进年轻人。”在浙江非遗馆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每天都能迎来一大批00后,他们在这里了解西湖绸伞的历史、体验刷花技艺的魅力。同时,宋志明还通过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让西湖绸伞制作技艺走入“寻常人家”,在他看来,掌握并珍视这些传统文化的年轻人,便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
如今,在春晚舞台的聚光灯下,西湖绸伞又迎来了新的机遇。“此次亮相,我们了解到更多受众的需求,我们会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让绸伞能够走向街头巷尾,但不论如何变,伞的灵魂始终不变。”
正如宋志明所愿,希望西湖绸伞成为杭州的文化符号,而春晚上这把“西湖之花”的绽放,便是文化自信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