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学空间更好融入当代生活(艺海观澜)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王 玥

《人民日报》(

2025年02月11日

第 20 版)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在忙碌之余,也努力探寻着生活的诗意。文学场馆便成为当代人休闲出行的选择之一。

新时代文学积极拓展更为广阔的意义空间,文学剧场、展览、沙龙、书市、快闪驿站等新兴形式焕发着蓬勃生机。在新媒体平台上,年轻人化身探馆博主、集章达人,热情分享他们的游览体验和感受。文学空间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从小众走向大众,成为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一方面体现了实体参与和“在场感”的重要性。数字化阅读、短视频的崛起让人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注意力分散等问题。相比之下,文学空间拥有静态属性,强调现实体验,以“文学场”提供专注环境,为人们搭建了一个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平台,既能调节生活节奏,又能养心志、育情操。例如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出的“‘三红一创 青山保林’红色经典展”,将《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等红色文学经典的阅读与体验场景化,唤起几代人共同的文化记忆与情怀。驻足其中,人们远离纷繁的喧嚣,恢复体力、活力与注意力,进而深度思考、沉淀情愫,感受文学的深沉和隽永。

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要从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今天的文学空间,看到文学融入生活的更多可能。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不乏与文学相关的独特风景,如湖南益阳清溪村与宁夏固原西吉县,一南一北,各自以独特的文化气息相互呼应,共同展现着文学融入乡村的美好画卷。清溪村的作家书屋群落、“文学+”年华活动,西吉县的文学馆、作家林等研学体验场所,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成为地方文旅的亮丽名片。文学成为融合发展的“黏合剂”,有效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也为文学自身的持续繁荣开辟了新天地。基层群众沐浴着文学的阳光,提升了素养、打开了想象,爱上阅读、写作,一批批农民作家群正在崛起。

无论文学空间如何发展,内核始终是“情感空间”。它以独特“光晕”编织情感与想象、贯穿历史与现实,蕴含着强烈的情感动能,暖人心、聚人心,拥有超越时空的影响。要充分发挥文学空间的价值,就应“依心而建”,提炼具有永恒魅力与当代价值的文学符号,并在当代生活的语境里进行激活与焕新,让文学的触角扎得更深,与时代的脉搏贴得更近,更好涵养人们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在文化强国建设中贡献独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