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业也在等待“哪吒时刻”
作者|ST商业研究社 莫尔索
《哪吒之魔童闹海》(下称《哪吒2》)为半个身子被推进ICU的电影市场狠狠吸了一口氧。
截至目前,这部耗时五年打磨、特效镜头突破前作总和的动画电影已打破中国影史票房纪录,更在下沉市场创造一票难求的盛况:场次座无虚席,部分三四线城市票价甚至飙升至百元,堪比北上广。
这恰是电影市场内容供给与基础设施错配的缩影:影院伴随商业地产兴建起庞大银幕网络,但在主旋律影片退潮之后,能激活市场、撑起票房的佳作却寥寥无几,下沉市场影院长期面临入不敷出的窘境。
因此,当票房和口碑向发生明显倾斜时,影院毫不犹豫地将排片倾斜给《哪吒2》,充分利用已经饱和的银幕,目前《哪吒2》的影院排片占比达到七成,对同档期的其他影片的资源虹吸效应明显。
而这场供给侧改革的启示,早已超越电影行业本身。在下沉市场,过剩的远不止银幕——酒店行业同样面临"硬件过剩、体验同质化"的困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经济型酒店存量突破45万家,但平均入住率不足60%,低线城市"千店一面"的竞争态势愈演愈烈。
当《哪吒2》用五年匠心证明"内容即流量",酒店业是否也需要一场"哪吒时刻"?那些被标准化服务束缚的酒店,或许正等待一场价值重塑。
正如电影市场所示:过剩的从来不是需求,而是粗放、缺乏灵魂的供给。
供需错配下的短暂繁荣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交出了一份略显黯淡的成绩单:全年总票房425.02亿元,同比大幅下跌22.7%;观影人次同比减少23.1%至10.1亿次。上座率从8.3%降至5.8%,日均票房缩水至1.16亿元。
消费的悲欢并不相通。去年微短剧市场却以504.4亿元规模反超电影票房,同比增长34.9%,成为文娱市场的新宠。
如此背景下,《哪吒2》强势爆发无疑是为电影市场打入一针强心剂,若按灯塔专业版预测票房145亿元估算,仅《哪吒2》一部电影就完成了去年总票房的三分之一。
但《哪吒2》的火爆可能并不意味着电影市场已从ICU直奔KTV了,而更像是一场市场短期供需错位的狂欢。
《哪吒2》现象级表现背后的原因有三。
首先,《哪吒2》验证了在优质供给长期稀缺的电影市场,"内容为王"仍是不变的铁律。
作为耗时三年、斥资5亿的国漫续作,《哪吒2》在特效、叙事、IP影响力上均达到行业顶尖水准。片中多处特效借助了《熊出没》、《长安两万里》、《流浪地球》等国内顶尖制作团队的技术,这种"重投入、精打磨"的策略,恰与市场上泛滥的"快餐式"内容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春节档的虹吸效应加剧了资源配置失衡,也催生了《哪吒2》破影史纪录的票房表现。
经历2024年的寒冬后,影院对爆款的渴望达到顶点。一旦某部影片显现票房潜力,便不惜以超高排片率押注,试图通过短期集中供给填补年度亏损。
今年春节档影院就为最大化收益采取"超饱和排片"策略,其他影片排片空间被极度压缩。春节档期间《哪吒2》在三四线城市排片占比普遍超过50%,部分县城甚至出现单日排片99场、场次间隔仅5-10分钟的极端现象。
最后,《哪吒2》的繁荣具有明显时段性全年票房高度集中于春节、国庆等档期,非节假日影院上座率常年低迷。非节假日期间县城影院平均上座率不足10%,单银幕年产出仅为大城市影院的1/3,日常银幕空置率超90%。
在非节假日时段,影院都面临上座率不足、设备折旧、运营成本高企的压力,只是在《哪吒2》激增的观影需求面前,下沉市场的银幕数量还是显得太少了。
与电影行业相似,酒店业亦陷入"需求潮汐化"与"供给僵化"的困局。
节假日期间,返乡、旅游人群推动低线城市酒店的入住率和房价齐升,但平日大量客房的空置仍让大部分业主有苦难言,高昂的承建和运维成本更是使得酒店的回本变得遥遥无期。
显然,酒店业同样在渴望一场"哪吒式"破局。但无论是电影还是酒店,行业变革的答案或许不在某个单一爆款,而在于能否重构供需匹配的底层逻辑。
"新四强"时代如何破局
2025年的中国酒店业,正经历着从粗放扩张到价值重构的关键转折。
与电影行业相似,酒店业在下沉市场同样陷入短期供需错配的困境——旺季集中出游推高了区域酒店的入住率和房价,但全年维度下,投资回报周期却被无限拉长。
2024年二季度酒店建设项目总数创历史新高,但酒管集团的RevPAR(每间可售房收入)却呈现出下滑趋势。这种"脉冲式繁荣"背后,折射出行业底层逻辑的根本性改变。
过去二十年,酒店业依托城镇化红利高速扩张,头部企业"地段套利+品牌溢价"模式被快速复制。酒店投资者基于土地价格持续上涨的预期,敢于以"重资产、高杠杆"模式布局。
然而2024年连锁酒店首次出现房价大幅下滑,标志着"规模驱动收益"的旧范式彻底失效。
究其原因,供需结构的深层错配是核心症结。
一方面,疫情后新开酒店数量激增,2024年酒店的供给量快速超越2019年水平;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日趋理性,"价格敏感型"与"品质导向型"客群分化加剧,传统同质化产品难以匹配市场需求。
在这场结构性变革中,锦江酒店、华住集团、亚朵酒店、尚美数智酒店集团构成的"新四强"阵营,正以差异化战略重构行业生态:
华住集团凭借全产业链运营能力筑起护城河,旗下全季酒店以超2000家门店稳居中高端酒店的头部地位;锦江酒店通过"并购驱动增长"策略,整合维也纳、卢浮集团等品牌形成多层级产品矩阵,以规模优势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
亚朵酒店专注中高端市场,以"高品质+高价格"为核心,强调用户体验和品牌调性;尚美数智酒店集团则深耕下沉市场,旗下"尚客优酒店凭借低价+高颜值"策略使其在三线及以下城市覆盖率高达100%,通过"两年一大改、一年一小改"的产品迭代节奏,打造出"酒店界优衣库"。
新四强的崛起,标志着行业竞争焦点从"房间数量"转向"单店价值",领先企业正从三个维度重塑行业价值。
首先在产品创新维度,酒店正从"空间出租"转向"场景运营"。比如亚朵的"竹居"共享空间、尚客优悦的咖啡厅均通过空间重构提高坪效。
其次在数字化维度,不想被OTA卡脖子的酒管集团都在搭建自营渠道获客:比如华住的华住会已拥有2.5亿会员,尚美数智旗下的心里美也积累了1.4亿会员。自营渠道有效降低了酒店的获客成本,为酒管集团建立新的效率壁垒。
最后在文化赋能维度,酒店正成为在地文化载体。比如尚客优酒店扎根小城,为住客提供家乡的一碗面、会员免费早餐、本地美食推荐等服务,让住客更好体验当地的独特文化。
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新四强"的崛起印证了酒店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进化的必然。唯有通过产品创新锚定细分需求,数字化手段提升供需匹配效率,文化赋能重塑空间价值,才能将脉冲式复苏转化为可持续的增长。
这场变革的终局,不属于简单复制模式者,而属于敬畏需求本质的创新者。/阅读下一篇/返回网易首页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