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美·名家|李智勇:与学生一起画是传统

李智勇,1969年生于山东德州,199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现河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1993年在天津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美术系主任。

雪后的太行山、正午阳光下的玫瑰花、漫步在英国街头的写生……著名油画家、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教授、美术系主任李智勇笔下的油画作品,色彩无论是饱满、冷峻还是淡雅,总是透着淡淡的诗意,让观众看后很容易就沉浸在画面所营造的意境中。

作为长期工作在高校的艺术家,李智勇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密不可分。他所在的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从成立之初就凝聚了省内多个画种的知名画家,在建校60年的历程中,形成了优良的师承传统——与学生一起画画。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接触油画?您是怎么将自己的教学和创作结合在一起的?

李智勇:油画是在上高中的时候就摸索着画,后来上了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上高中时还是以水粉画为主,因为考学考水粉,但当时也同样是出于好奇,水粉画画多了就想尝试一下油画,结果发现还是油画更过瘾,因为油画的表现力肯定是更强。当时我上高中的保定三中教我的美术老师舒老师,也是油画专业毕业,他也一直辅导我画油画。

其实教学和创作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充的。在教学中跟学生一起画一些习作可以为创作搜集素材,打基础。

记者:邱玉祥老师是您高中时的老师,也曾担任河北工艺美术学院的副校长。您1992年师大美术系毕业就到工美任教,你们共事许多年,您从邱玉祥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作为教师,您又是如何进行教学传承?

李智勇:我上高中时经常拿话画去找邱老师指教,因为当时我们家邻居跟他是好朋友,1992年,我分配到工艺美校(现河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邱老师又是我多年的领导。我曾跟着邱老师多次带学生下乡写生,收获满满,邱老师与人品画品兼长,无论是做人的坦荡,还是作画的品格都给了我极大的影响。邱老师上课,除了讲课之外,更多的是给学生大量地做范画,就是跟学生一起画。这种直观的教学效果很好,学生掌握得更快,我后来也是一直坚持这样做。

其实工艺美校,还有一位徐复生老师。高二的时候,我跟他学过一个暑假的素描人像,徐老师上课,也是每天必做范画,画好了,还送给做模特的学生,也是一位很棒的老先生。正是这些老先生严谨的教学,才使当时的河北工艺美校培养出了这么多出类拔萃的学生。这也是我们现在的老师一定要认真学习的。

记者:您从1992年任教到现在已经32年了,教学相长,这些年里您一定影响了一大批学生,反过来学生们又给您的创作带来哪些影响?

李智勇:一眨眼来学校30多年了,教过的学生也很多,其中也不乏佼佼者,比如我的学生马淑红现在是中央美院任教了;现河北农大艺术学院卢国新,也成为该校艺术学院院长。其实一个画家在学校里教书是很好的,因为你面对的永远是新生代学生的一些绘画中的创意与作品中的亮点,同样可以给教师作品带来新鲜感。

记者:我注意到在2004年您的水彩画《西藏——远去的雷声》,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您能讲讲这幅作品的创作故事吗?

李智勇:这幅画的素材来源于当时的一张DVD纪录片,用相机从电视屏幕上拍下来,通过素材收集整理就着手画,其实画的过程也挺艰辛,因为我用的是水彩,当时觉得水彩能更好地表现这个场景,画面的天空,我印象是画了五遍总是不满意,裱好一张纸画得不满意就撕掉重画。其实通过这幅画也给了我一个启迪——我没有去过西藏,内心对这个地方充满好奇,是好奇心驱使我热情地完成了这幅画。对绘画来说,对某种事物的好奇心往往是一个原动力。

记者:2018年,您在英国待过一段时间,您的《自然—咏叹》油画作品集也有收入相关作品。您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有哪些实践与体会?

李智勇:2018年,我在英国待了两个月,每天参观博物馆,反复地看美术馆,回来后就画了二十几幅表现英国题材的油画,画得也很过瘾,后来在2019年暑假又去了一个月。其实,东西方艺术的融合是许多艺术家在思索和努力的一件事,我个人觉得每一个画家由于他的认知与眼界区别是不一样的,在油画里多一些类似于中国画中的勾线因素应用以及多运用一些水墨的因素就足够了,这是我理解的中西融合。

记者:在国家高度重视美育教育的大背景下,您认为美育教育将迎来怎样的发展?

李智勇:美育教育在当今的大背景下,肯定是越来越受重视,文化产业也会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国家重视潜力巨大,需要的人才也会更多,相信我们学校会借此东风,发展得会更好。(文/记者侯艳宁)

热门相关:傲世武皇   热辣滚烫的婚姻   终极高手   腹黑大神:捡个萌宠带回家   带着仙门混北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