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人为善丨丁永祥:用“守艺”焕新非遗“活力”

大河网讯 “我只是做了自己本职工作,坚持不‘跳槽’,没想到被评为‘好人’了。”近日,2024年第四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丁永祥作为敬业奉献类“好人”光荣上榜。

丁永祥是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个教师为啥被评上了“好人”?因为他19年如一日,致力于中原非遗保护,足迹遍及河南二十多个乡村,深入调查并记录300余万字文字资料,拍摄近2万张照片及5万多分钟音像资料,搜集整理300多本民间剧本,助力21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名录。

结缘非遗 誓做“守艺人”

1987年,大学毕业后,丁永祥到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工作。

“有一年我去海外学习,看到国外将我们中国流传过去的非遗项目进行创新,而且做得风生水起,我开始意识到,一些文化遗产在国内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让我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

回国后,丁永祥决心从老家焦作市武陟县冯丈村的怀梆艺术入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添砖加瓦”。

冯丈村怀梆剧团,当时健在的艺人仅有五六个,还面临资金、设备短缺等难题:“我其实很痛心,以前怀梆在我们那儿很受重视的,特别是男性,如果不会唱几句怀梆,找媳妇都难。”

既然决定要做,那就不能怕困难。

回到村子后,丁永祥立即召集老艺人们到自己家中开会,商讨重建怀梆剧团。“村子里的豫剧演员多,我们当时是喊了一些豫剧演员,‘骗’他们说想听豫剧了,请他们来表演一段,等他们表演完了以后,我们的怀梆艺人再上台,为大家普及怀梆,就这样,村子里的怀梆艺人慢慢地多了起来。”

人多了,剧团也慢慢有了一定规模,丁永祥提议在冯丈村设一个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中心的挂牌仪式上,怀梆剧团团长很激动:“这是怀梆剧团停演多年后的首次表演,也是中国第一个农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容易。”

在丁永祥的指导下,冯丈村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怀梆、哼小车、火神祭祀三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村子现在成为河南拥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最多的村庄,先后被评为“河南特色文化村”“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初心如磐 把“传承”当作事业

“知识分子不能只躲在象牙塔中,还要关心国家命运,以社会需要为己任。”丁永祥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是“社会需要”,对他的这份“事业”来说,冯丈村只是一个起点。

非遗不仅需要保护,更需要传承。

19年来,丁永祥带领团队成员坚持奔走在民间,对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深入调查,记录了大量资料,并帮助多个项目列入各级非遗保护名录。

2016年,他带领团队前往焦作沁阳市冯翊村进行“两家闲”的抢救工作。“‘两家闲’是一种拥有独特方言唱词、唱腔的地方戏曲。我们当时的任务是把已经泛黄破损、字迹模糊的手抄剧本,逐字逐句整理录入电脑。”丁永祥团队不仅整理了资料,还在一个月内学会了一出戏,把“两家闲”带回了校园,帮助冯翊村寻找演出机会。

丁永祥还帮助了大司马二股弦剧团等濒危剧种,使其重振精神并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近年来,丁永祥积极探索保护非遗的新途径,参与多个单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开发,并多次与相关单位合作策划非遗生产性保护项目,多个省级科研基地成功获批并落户河南师范大学。

古韵焕新生 让非遗在校园“活跃”

“校园,作为文化传播的摇篮,是非遗保护与传承不可或缺的重要阵地。”丁永祥把非遗保护的想法扩散到了校园里。

2006年,在丁永祥的带领下,河南师范大学率先成立了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非遗’不是新事物,但对学生们来说很新鲜,他们很快就接受了这一‘新事物’。我有个学生梁帅,跟我一起做‘非遗’,现在他已经是博士了,当了大学老师,把非遗保护从河师大带到了别的校园。”提起自己的学生,丁永祥骄傲又自豪。

协会自成立以来,便一直很“活跃”,除开展非遗进校园、暑期非遗社会实践、传统才艺培训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还经常邀请非遗传承人亲临校园,举办知识讲座与现场表演。

如今,协会共举办40余场宣传演讲、30余场专家讲座及20余场社区宣讲,惠及6万多名师生与群众。

提及未来,丁永祥很有想法:“如今非遗保护已经成为我的‘事业’了,我想把它做成产业,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朱丽文 董蕾)

编辑:张龙(小)审核 :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