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里京:为全球海洋数据处理提供中国方案

【环球网科技报道 记者 李文瑶】1月8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成里京以其在海洋数据方面的研究,获得了2023年达摩院青橙奖。

据了解,成里京本科学习数学出身,随后转投大气物理研究,交叉学科背景的优势让他能够借助数学工具更好地进行相关学术研究。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成里京认为,科研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合作共赢,特别是像海洋这种需要数据互通的科研领域。但同时,低头走路的同时也要抬头看天,甚至呐喊出声,在科学争议和讨论中取得进步。

据了解,成里京第一次出国,前往德国参加XBT研讨会。在他的印象里,这段出国的经历几乎成为他整个科研时期的思想基石。XBT偏差的发现推翻了上世纪70年代海洋暖期的发现、新的更可靠的数据重建方案使得人们认识到“海洋在加速增暖”的科学事实,这些都是基础技术进展推动科学进步的例子,所以“技术研究并不低人一等,技术进展会推动科学进步”。

“我们很多时候可能受限于英语水平不太好,所以很少和外界交流。而且我们可能受儒家文化影响,不愿意和别人讨论,去较真儿,甚至去“吵架”。这个不行,科研发展到现在,国际上有一套治理体系。我们需要在这些组织里有一些声音。以前中国的声音是比较微弱的,现在我们青年科学家应该更踊跃地参与这些组织,扮演重要角色,发出中国声音。”只有在广大的国际舞台上竞争、合作、讨论、辩论,才能提高自己,同时也才能够了解已有国际学术协调规则、帮助我们未来自主制定规则。

有了科研成果,又勇敢地走出去,很快,成里京的工作就被国内外同行所认可。

2020年,成里京获得 WCRP/GCOS 联合颁发的“国际数据奖”;2021年,他的研究成果入选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2022年又荣获美国气象学会“The Nicholas P. Fofonoff”青年科学家奖;相关成果三次入选“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

海洋数据为何如此重要?成里京说道,要有健康的海洋生态系统,必须知道海洋物理环境到底怎么变,过去怎么变,我们更好预报它未来怎么变,我们才能很好地应对变化。

不过最近,成里京又觉得压力山大。

原因是,近几年海洋、大气和气候等多个领域的学者们发现,2015年之后地球能量等式再次失衡了。“2015年之后很奇怪,我们又一次从卫星看到大气层顶进来了好多能量,但这些能量没有进入海洋,那么它们去哪儿了?能量怎么又消失了?现在还是不知道,国际上很多团队都在试图去解释这个现象。同时与这个争议伴随的是另外一个争议,即,海平面上升的收支也不能平衡:目前全球海平面正处于加速上升过程,我们有两个手段观测它,其一是在太空中用卫星看到海平面的总的起伏;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其主要的贡献量求和来得到,包括海洋变暖的膨胀效应、冰川和冰盖的质量损失的效应,以及海陆之间的淡水输送。然而,这两个方法得到的结果也在2015年后不一致了:几个主要贡献因子加起来比卫星看到的总海平面上升幅度小一些。这是两个相同又不同的科学难题,目前我们团队正在努力探寻背后的原因。”

在成里京看来:“国际上的科研难题,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机会。”

热门相关:她的母乳疫苗   丰满继母   官策   陆先生偏要以婚相许   大明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