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文化观察】剧院在向“演戏之外”要空间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编者的话:近日,中国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刘克智表示,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各项数据持续攀升,年轻用户逐渐成为演出市场消费主力,符合年轻人观演需求的新业态、新空间演出涨幅明显。实际上,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剧院都在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新赛道,一些新形式、新场景正在赢得新观众。《环球时报》记者就此对一些中外剧场的创新探索进行了调查。

美韩新探索:场馆共享,引入攀岩

环球时报驻美国、韩国特约记者 林雪丹 林龙优

疫情后,美国不少中小规模的剧院被迫永久停业。华盛顿特区最富盛名的签名剧院也推迟了演出季的开始时间,并减少新剧的制作数量以节省开支。俄勒冈莎士比亚戏剧节是美国历史最悠久、最具传奇色彩的地区戏剧活动,最近它宣布进行第二轮紧急筹款以维持运营。其背后剧院的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面对共同的压力,美国剧院越来越多地选择抱团取暖,建立共享资源网络。例如,在华盛顿猛犸象剧院上演的讽刺小品《Ain't No Mo》,最初是在纽约公共剧院诞生的。该剧也将登陆百老汇,与波士顿美国话剧团重新构思的新版《1776》一起亮相。

作品共享之外,纽约的小型表演艺术组织正通过场地共享节省资金。为纽约独立剧院提供支持的非营利组织“独立空间”,推动建立了纽约西村排练合作社,使得小型剧团和地方表演组织可以用低廉的租金获得排练场地。

此外,美国剧院的表演场景也呈现多样化趋势。比如,丹佛一家名为“控制组”的剧院购买了一辆旧校车,制作了一部关于气候变化的沉浸式作品《尽头》(The End),该剧带领观众到访丹佛一些受到严重环境污染的地区,让观众认真思考环境保护等问题。

在韩国,电影院产业同样面临人员流失等困难,并正在积极寻求各种转型。韩国一些大型电影院转型为复合文化空间,展示除电影之外的各种能发挥影院特色和优势的娱乐活动。例如,乐天电影院在某分店开设了复合文化空间“CxC Art Museum”,包含艺术商店、展览馆、咖啡馆等各种文化场所。

与电影无关的新盈利模式也成为韩国影院的转型举措之一,比如利用电影院大屏幕进行电子游戏竞赛转播来吸引游戏的狂热粉丝。去年韩国CGV(星聚汇)连锁电影院举办的“2022英雄联盟世界赛”决赛转播期间,CGV旗下的影院门票几乎全部售罄。

韩国影院还格外关注体育节目的火热。去年一月,CGV将影院放映室的一部分改造成攀岩馆,利用现有剧场的楼层高度优势打造室内岩墙。不少观众对于这种新鲜的空间重组很感兴趣。为了吸引体育迷,乐天电影院还放映英超联赛的比赛,并与一些体育频道合作,未来还将播出 MLB、NBA 和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

有韩国文化评论家认为,“现在的电影院不再局限于用电影来吸引消费者,而是与各个领域相结合,把电影院改造成一个复合的文化空间,让人们可以享受各种文化。”

北京人民剧场重张,打造“京剧+”

环球时报记者 张 妮

近日,深藏于护国寺街的北京人民剧场时隔20年后重张开放,为期一个月的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展演让人大呼过瘾,国家京剧院《张协状元》、浙江京昆艺术中心《王者俄狄》等15台优秀剧目与观众见面。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靳真表示,北京人民剧场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重张,而是以复合型业态打造“京剧+”新模式,展现新场景、新空间、新魅力。

“北京人民剧场于1955年正式开放,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现代化戏曲表演场所,自诞生之日起便沐浴在熠熠星光之下”,国家京剧院院长王勇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为之做开幕演出,无数京剧、戏曲和曲艺名家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它因此成为见证了新中国戏曲发展的文化地标。

据了解,因技术改造升级等原因,北京人民剧场从2003年开始暂停对外演出功能。

“北京人民剧场重张后,之所以率先推出小剧场京剧展演,而不是传统的大剧场演出,就是希望京剧以创新的载体和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靳真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小剧场的空间很小,舞台跟观众几乎没有空间上的距离,演员和观众的情感交流有时是融为一体的,融入感、沉浸感特别强,这种互动式演出很受年轻人喜欢。

靳真表示,重张后的北京人民剧场会成为一个多业态、多场景的演艺新空间,既有小剧场沉浸式演出,也有传统舞台演出。这里还配套有京剧艺术展陈馆、阅读空间等完整生态。“你在等待演出或闲暇时间,可以到阅读空间去坐坐,看戏曲相关书籍,喝咖啡、穿戏服体验。未来,阅读空间还将定期举办京剧讲座、戏迷角等活动,邀请京剧大家与年轻人、戏迷一起交流。”

据王勇介绍,北京人民剧场焕新重张后,将通过一院(国家京剧院)、一场(北京人民剧场)、一馆(京剧艺术展陈馆)、一街(护国寺街)的整体布局,形成京剧展示传播基地,带动文旅融合示范带(护国寺街人民剧场—梅兰芳纪念馆—什刹海地区),推进区域性文旅经济发展。

“北京西城区有不少古戏楼、会馆等,历史上都是京剧演出的场所,后来逐渐成为大杂院、民居等,近年来我们也逐步让它们恢复对京剧、戏曲文化的传播功能。”靳真表示,这些场地特别适合做小剧场、沉浸式文化空间,将京剧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与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好地结合起来。

戏院外,一些京剧人还将京剧与现代生活空间进行融合。比如,什刹海铸钟胡同内,有一间名为“点绛唇”的京剧主题咖啡厅,店内随处可见脸谱、盔头、戏服等京剧元素,其主理人刘振为专业京剧演员。他经常举办京剧演出与教学等活动,扩大了京剧受众,为非京剧爱好者提供了接触与了解京剧的机会。

“如果说,过去的大剧场是观众走进剧场,现在的小剧场等演艺新空间则是走到观众面前。”靳真说,“这种生活化的新场景和新业态,让演出离老百姓更近,也更接地气。”

剧院新腔调:喝杯咖啡,买点周边

环球时报记者 乔文姝

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票务信息采集平台数据监测,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达34.24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278.76%;演出票房收入达315.41亿元,同比增长453.74%。

该协会上半年简报显示,为吸引更多人走进剧场,沉浸式演出等新兴业态以及“演出+文创”、“演出+咖啡”等新型业务如雨后春笋般进入市场,演艺新业态、新空间在各地均有强势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国小剧场和演艺新空间的演出场次超过10万场,观众人数超过800万人次。以多艺术品类、多表现形式、丰富演出产品供给、拉动综合消费为主要方向的演艺新业态、小剧场新空间成为疫情后演出领域格外活跃的市场要素。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总经理郝鑫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国内多数剧院承担文化惠民的社会公益属性,也肩负培育文化市场的使命,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效统一,对于剧院的运营者来说是一道必答题。

在近期结束的2023年服贸会上,天桥艺术中心的沉浸式作品《猫神在故宫》,开心麻花的《偷心晚宴》《跳舞俱乐部》,将沉浸式的演出场景和剧目复制到展会当中,吸引大批观众驻足。以《猫神在故宫》为例,在打破传统剧场形式的“新空间”里,该剧讲述了一只猫的时空奇旅。剧场现场没有设置座椅,前排的观众可以直接坐在坐垫上,舞台也触手可及。开场前,观众们会领到猫耳头饰,在脸上画猫胡须,仿佛成为猫咪世界中的一员。

广州大剧院则通过引进新技术打造了“5G智慧剧院”。通过360度超高清摄像机和VR眼镜,观众能自由选择视角,体验身临其境的观演效果。多屏多视角录制的Blue Dream室内乐团的《致克劳德探戈&自由探戈》可以切换画面,观众可以选择最想看的乐器表演,观看演奏指法、演员表情等细节。

有观众评论,“演艺新空间里的舞台往往都是和观众席平行的,有时候舞台还会布置在观众席中间,演员的微表情、额头上的汗水都清晰可见。除了能与演员互动,演员也会结合剧情引导观众合作。”

近年来,剧院还纷纷探索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以期减少经营成本的压力,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据郝鑫介绍,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作为中演院线旗下剧院之一,除了运营常规的演出项目外,还在剧院内设置了咖啡厅,搭建了一个研发、售卖演出周边产品的平台。10月初,配合剧院原创音乐剧《三星堆》,咖啡厅推出了联名款咖啡和定制款青铜人面具巧克力,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同时,剧院充分利用有利场地条件,承接电竞赛事等活动,提高剧院在年轻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此外,该剧院还成立了四川省首家剧院艺术教育中心,开设儿童戏剧、芭蕾舞、中国舞、童声合唱四大专业,艺术培训成为剧院继演出、剧场租赁、餐饮以外的另一重要收入增长点。这些新业务不仅利用了剧场的闲置空间,也间接培养了潜在观众群体。

演出也拓展到了传统剧场空间之外。一些音乐酒吧、茶楼、咖啡厅、商场、书店、博物馆等场所与剧院合作,成为演艺新空间。多地出现了能让消费者一边就餐、品酒、逛文化集市,一边观剧的沉浸式戏剧演出活动,深受年轻人追捧。郝鑫说,“剧院的多元化经营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运营方要不断打破对剧院只能看演出或只能承接演出的原有认知,构建新的消费习惯,同时也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对剧院多元业态规范化经营管理多指导。”

热门相关:低级玩家   呆萌小昏君:邪尊,花样宠!   仙府之缘   仙府之缘   帝国远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