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发展,探索古城“蝶变”的江苏路径

□吴天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将江苏省兴化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为我国第143座历史文化名城。截至目前,江苏省已经有南京市、苏州市、扬州市等14座城市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位居全国第一。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近年来,江苏各地不断推进城市更新与保护,依托文商旅产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古城保护的江苏路径。

用“心”规划,续写“保护好”的“新文化篇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推动政府、市场和群众合力共建,守正创新、多元参与。近年来,扬州秉承“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思路,以18.25平方公里的古城为核心,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实施全面、系统、整体保护。以片区为单位,不搞大拆大建,如皮市街、东关街等,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特色的基础上实行“微改造”。通过打造大运河博物馆等文博新地标,使依水而建、缘水而兴、因水而美的扬州,实现了古城保护与更新的可持续发展。

用“新”前行,打造“玩得好”的“新文化地标”。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主打一个“新”字。“数字+保护”,改造苏州状元博物馆,通过各类互动多媒体、幻影成像、动画等形式展现厚重的苏州状元文化,为市民、游客提供全新的多感官、多维度的文化交互体验空间。“文化+保护”,通过研学、组织场景演出、3D动漫等形式展示山塘街文化,带给游客沉浸式体验。由此可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不是简单地复制一段成功的历史,而是结合现代文明,打造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的文明城市。

用“欣”发展,塑造“发展好”的“新文化街区”。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有机更新的话题中,发展是永恒的主题。如何使改造后的古城焕发全新活力、欣欣向荣,南京老门东可以给我们答案。展示城市名片,凸显历史街区景观特色,引进配套业态,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潮流生活地。多元化开展文化活动,兼顾传统与潮流,“运动”“音乐”“舞蹈”“时尚”“非遗”等各类主题轮番上演,展现其历史街区的不同面,真正做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江苏的古城保护依托文化与经济有机融合,注入更多“人文特性”,不论是街巷保护还是文化传承,最终落脚为人民的幸福生活,走文商旅产融合发展之路,为人文经济学提供了一个个生动的实践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