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赴辽宁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纪实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一早,习近平总书记乘坐火车一路北上,出山海关,进入辽宁。

车窗外天地辽阔。沉淀了红色革命史、辉煌建设史、澎湃改革史的黑土地,来到了新时代东北振兴的新一程,在年轮中编织着希望的锦绣。

旧岁的尾声也是新年的序曲,总书记深入人民群众中间。

3天时间,葫芦岛、沈阳、本溪,访农家、探市场、看社区、进厂房……岁月的笔触流淌,每一寸奋斗的光阴都散发着光亮。为奔向更好日子努力拼搏着的人们,是这个时代熠熠生辉的主角。

日月更迭。中国式现代化大笔点染,写下气象磅礴的人民史诗。习近平总书记向海内外中华儿女拜年,送上“国泰民安”的美好祝福。

一串足迹,映见初心

日程:1月22日下午,葫芦岛市绥中县祝家沟村

此行缘起于去年8月下旬的那场洪灾。

“我心里一直牵挂着,那段时间每天都在了解你们这里的情况。”考察辽宁第一站,习近平总书记就辗转火车、汽车,来到了当时受灾严重的葫芦岛。

时光流转,丹心如一。2024年春节前,总书记赴天津看望受灾群众;再往前,2023年春节前,他同遭过灾的四川石椅村村民视频连线;2022年春节前,深入山西的秋汛灾区……“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一串足迹,映见百年大党的如磐初心。重若千钧的“以人民为中心”之下,是无数动人的细节。

祝家沟村山峦起伏。

村干部远远指着山坳的电线杆对总书记说:“一天下了一年的雨,水转眼间就到了杆头。”

12345...9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路成汪洋,村变孤岛。

倒伏的树、滚落的石,乡亲们落了多少泪,忧虑着“半辈子置办的家当都淹了,何时才能重新有个家?”忙碌的冲锋舟、赶工的挖掘机、不下火线的党员干部……洪水还未退去,重建已经展开。

冬日暖阳洒下来。簇新的房屋整齐排列。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集中迁建安置区,接连走访了朱西存、王宝维两户人家。

春联、窗花、红灯笼,大锅菜香气扑鼻,处处有年的味道。

村民小院里存年货的大缸,吸引了总书记的目光:“冻梨、冻肉、冻鱼,还有酸菜,自己腌的最好。”

“黏豆包,黏面是自己种的还是买的?”总书记这一问,乡亲听着就亲,赶忙答道:“黑的是高粱面,黄的是玉米面,都是自家种的。”

房子窗明几净。和过去比,旱厕变水厕,水井变自来水,墙壁、屋顶都装上了保温层。客厅里,大家围坐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拿起洪灾时的照片端详,细致了解政府的重建房屋补助是否到位、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

“政府补了6万6,因为自家人口多,我们增了平米数,自己又掏了6万6。”王宝维一笔笔算得清晰,讲得也朴实,“这样的灾害,没有您关心关怀,我们根本不敢想象能住到这样宽敞漂亮的房子。我们非常感谢,还非常激动。我有些心里话想说,但就是表达不出来。”

“人民至上,帮助受灾群众是党和政府应该做的事。你们还有什么要求和希望吗?”总书记亲切地问。

“没啥要求。党的政策好,我们家的生活没啥问题。就是希望把生活过得更好,把家园建设得更美。”

上一页123456...9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王宝维的老伴查恩英也脱口而出:“共同努力!”

总书记回应道:“你们的希望也就是我们的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把幸福生活过得更好。”

重建家园的“加速度”,背后有千万人的奋力托举、负重前行。举国的守望相助汇聚于此,中华民族的众志成城彰显于此。在村党群服务中心,习近平总书记看了当地“同时间赛跑”的救灾短片,感触良多。

8月23日,抢通了路、电、网三条“生命线”;

9月1日,受损学校全部开学;

9月15日,损毁田间路全部修复,保障了秋收作业;

10月26日,41户乡亲喜迁新居;

…………

总书记赞许道:“从抗灾、救灾到灾后重建,一系列的工作开展得非常好,我感到欣慰。”

时时放心不下的,始终是人民。

战洪水、防疫情、抗地震、化危机、应变局,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护佑。一次次的大战大考,中华民族化危为机、浴火锻造。

祝家沟村,就像中国万千个乡村,炊烟、林木、溪水,鸡鸣狗吠,柴米油盐,岁月静好。村支书兴奋地憧憬着:“开春的时候这里有漫山遍野的梨花、杏花、桃花,可美了。我们还计划发展乡村旅游,春季赏花、秋季摘果。到时候的日子肯定比灾前还要红火。”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村头,乡亲们都赶来了。静谧的小山村热闹非凡,有的乡亲笑着笑着红了眼眶。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家:“去年全国发生了不少自然灾害,我相信所有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都会有一个好的效果。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党和政府就是大家的强大依靠,一定会帮助大家克服困难、重建家园。”

上一页1234567...9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走到锅包肉摊位,总书记问店主“生意好不好”。听说“天天排大队”,他笑着说道:“一个是煎炸的火候,一个是调料的分寸,太甜太酸不行,不甜不酸也不行。”

八旗手工肠的摊位也在排队。问价格、看供应,习近平总书记嘱咐道:“不能过节卖高价,但也要考虑成本和效益。”

见到拎着大包小包的市民,他问问“年货置办齐了没有”;碰到戴着眼镜的孩子,叮嘱“加强户外锻炼”;见到市场管理人员,强调“保障食品安全”。总书记和市民聊起“年夜饭怎么吃”,亲切地说:“东北的年夜饭,是不是都有酸菜白肉、小鸡炖蘑菇?这些东北菜我也爱吃。”

几个孩子雀跃着,给“习爷爷”送上糖果。习近平总书记笑着接下每人1颗糖:“你们的糖我收下,吃了你们的糖心里很甜。你们是祖国的未来,希望你们的生活像糖果一样甜甜美美。”

人间烟火处,年味渐浓时。市民们告诉总书记:“天天像过年一样,一年四季什么都不缺。”

习近平总书记回应道:“从饮食角度看确实如此,但过年更有喜庆气氛。今天来到这里,把过去的回忆都勾起来了。‘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是民生大事。老百姓过节过得开心,也预示着一年好的开端。”

社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安居乐业的晴雨表。

沈阳是座老城,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城市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上一次来辽宁,也去实地看了社区改造。“更好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是他长久的思考。

建成已有30多年,时光在大东区长安街道长安小区留下了斑驳痕迹。前两年,小区的煤、水、电、热,“里子”、“面子”挨个儿改造,旧貌换新颜。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总书记再一次讲起在本钢的所思所感:

“老企业同样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切不可把传统产业一概视为‘低端产业’、‘落后产业’一退了之,否则就可能导致新旧动能断档失速、加剧结构调整阵痛。”

转型后的能耗数据,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越是发展任务重,越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看到全省88.5%的优良天气比例,习近平总书记想起昔日辽宁沈阳铁西区那高烟囱林立而灰蒙蒙的天,“冬天呛得人直咳嗽”。

本钢过去也是如此。员工都不敢穿白鞋,光是上下班一来回鞋面就脏了。今非昔比。

理国如张瑟,从来都是弦弦相系、韵韵相叠。对辽宁的要求,无论是“聚精会神抓改革开放”,还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或者“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总的就是要好好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东北全面振兴中充满了磨砺,那是时间的角力,是精神的对垒,是人的跋涉。漫漫征途,要只争朝夕,也要有历史耐心。

“推动全面振兴,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总书记目光长远。韧的绵亘,不仅要融入闯的劲头、创的智慧,更要有稳扎稳打的底线、慎独慎微的警醒。

汇报会上,今日辽宁的苹果产业,让总书记想到了辽沈战役的一则红色故事。当时,锦州乡间的苹果已经熟了,行军路过的解放军战士虽饥渴难耐,却一个都没有摘。“毛主席说‘不吃是很高尚的,而吃了是很卑鄙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苹果’。”总书记意味深长,“这样的苹果,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二次在辽宁讲这个故事,上一次还是在辽沈战役纪念馆内。用铁的纪律赢得民心,民心所向,大道无垠。

新春孕育新的希望。在希望的沃土上,有千家耕种、万物生长,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却是奋勇拼搏、风光无限。认准了路就坚定向前,一路生花,灼灼盛放。

上一页1...789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