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多彩时评:向文山会海说“不”,为基层减负叫“好”

作者:孔维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这一决策部署,犹如一场“及时雨”,精准地洒向基层这片广阔天地,直击基层负担过重的沉疴顽疾。

曾几何时,“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成为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在一些地方,基层干部们被各种繁杂事务裹挟,本该用于深入群众了解民生疾苦、为乡村谋发展的时间与精力,被无端消耗在案牍劳形之中。

层层开会、重复发文是基层减负的“老大难”问题。有的会议内容空洞,对实际工作指导意义寥寥,纯粹为了开会而开会。文件更是纷繁,有的文件只是改了抬头、换了文号,内容大同小异,基层干部却要逐字逐句研读,反复落实,生怕遗漏关键信息而担责。

不合理的考核问责机制,不考虑基层复杂多变的情况,一味追求数据漂亮、形式完美。比如,个别地区硬性要求乡村绿化率在短期内达到超高比例,全然不顾当地土壤条件、资金投入等现实困难。一旦完不成,动辄问责,不少基层干部为了“免责”,只能搞些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背离了为民服务的初心。

为基层减负,迫在眉睫。制定乡镇(街道)履行职责事项清单是关键一招。这就好比给基层干部一本清晰明了的工作手册,让他们清楚知道自己的“责任田”边界何在。以江苏省为例,部分乡镇(街道)开展了履职事项清单试点工作,清单出台后,乡镇干部明确了在经济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核心任务,对于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项,有权拒绝不合理摊派。这不仅让干部们工作起来更有底气,也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原本混乱繁杂的局面变得井井有条。

健全长效机制,还需多管齐下。一方面,要在精简会议、文件上下苦工。提倡合并开会、开短会,利用视频会议等新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让基层干部少跑腿、多干事。对文件要强化审核把关,杜绝“文件旅行”现象,确保每一份下发的文件都务实管用。另一方面,优化考核体系,引入群众评价机制。考核指标要接地气,充分考量基层的努力与进步,而非单纯以结果论英雄。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才是衡量基层工作成效的“硬杠杠”。让百姓为基层干部“打分”,促使干部真正把心思放在为民排忧解难上。

为基层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更是为了激发基层干部的实干力量,让他们轻装上阵,心无旁骛地投身到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伟大事业中。当基层干部们不再被无谓的琐事牵绊,他们就能迈开步子走进田间地头,俯下身子倾听百姓心声,用双手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坚实根基,书写属于基层的奋进华章。

一审:叶力

二审:文彬

三审: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