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耀征程|潍坊元宵 “炸场”!传统与现代碰撞的民俗狂欢!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正月十五,潍坊的元宵节热闹非凡,宛如一场穿越千年的民俗盛宴,承载着无数文化记忆。而不同地区元宵节民俗的差异,更是一部生动的史书,静静诉说着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

潍坊花灯制作技艺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汉代。杨家埠、高密等地的花灯各有千秋,是不同地区历史文化的直观呈现。

杨家埠作为著名的民间艺术之乡,其花灯带有浓厚的年画气息。年画艺术在杨家埠传承数百年,深厚的文化底蕴融入花灯制作中。

色彩上,借鉴年画鲜艳大胆的配色,红、绿、黄等色彩碰撞,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图案设计多选取年画中经典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像 “嫦娥奔月”“武松打虎” 等,每一盏花灯都仿佛在讲述一段精彩的民间故事。

高密的花灯则受当地剪纸艺术影响颇深。高密剪纸以精巧细腻著称,这种风格在花灯上体现为独特的镂空工艺。

花灯骨架搭建完成后,工匠们用剪纸技艺精心雕琢灯面,细腻的线条、复杂的图案,使花灯在灯光映照下呈现出玲珑剔透的美感。高密花灯的独特风格,源于当地剪纸文化的深厚根基,剪纸艺术滋养了花灯制作。

十笏园等地的灯会别具韵味。作为潍坊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十笏园本身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在这里,不仅有传统花灯展示,还融入了园林景观元素。

花灯与亭台楼阁、湖水假山相互映衬,营造出如诗如画的意境。这种灯会形式反映出潍坊市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融合与创新,将传统民俗与城市文化遗产相结合,为元宵节增添了独特魅力。

潍坊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活动同样丰富多彩,不同地区的活动差异也蕴含着历史文化内涵。

踩高跷、跑旱船等表演在潍坊各地广泛流传,但表演风格略有不同。

在一些靠近山区的地区,踩高跷表演风格更为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大,节奏明快。山区地势崎岖,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需要更大的体力和勇气,这种特质融入到民俗表演中,形成独特风格。

而在平原地区,跑旱船表演则更加细腻柔和。

演员们模仿船在水中摇曳的姿态,动作轻盈优美。平原地区水网相对发达,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跑旱船表演体现了当地人民对水上生活的记忆与情感,反映出平原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特色元宵美食同样是地域文化的体现。

潍坊各地的元宵在馅料、制作工艺上有所不同。

有的地方喜欢用红枣、花生等制作馅料,寓意着早生贵子、幸福美满,这反映出当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的地方则在元宵制作中加入当地特产,如用蜜桃制成的馅料,既增添独特风味,又凸显地域特色。

如今,潍坊元宵节民俗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发展。

烟花表演成为现代元宵节的新亮点,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与传统花灯相互辉映。猜灯谜活动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吸引更多人参与。

这些现代创新手段为潍坊元宵节民俗传承带来诸多积极影响。互联网平台的运用,使潍坊元宵节民俗文化传播范围更广,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传统民俗。

新的表演形式和活动内容,也为传统民俗注入新活力,吸引更多观众。但同时,创新也带来一些潜在问题。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民俗文化内涵被淡化,部分传统技艺在创新过程中面临失传风险。

潍坊不同地区元宵节民俗差异是地域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我们应深入研究这些差异,挖掘其中的文化价值。

在现代社会,更要在创新传承的同时,注重保护民俗文化的原汁原味,让潍坊元宵节的民俗盛宴在历史长河中永远闪耀独特光芒,让民俗文化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文/张洪玉)

责任编辑:崔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