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铁路风景:让每一个人都是主角
每年春运,数亿人次的迁徙勾勒出中国大地上最壮观的流动图景。自1月14日春运启动以来,全国铁路已累计发送旅客超过3.7亿人次。务工群体与大学生群体作为其中主力,他们的返程路不仅关乎个人生计与梦想,更折射出社会发展的脉动。
对于务工人员而言,春运返程往往伴随抢票难、行李多、中转繁琐等现实难题。铁路部门通过大数据分析务工流动态,开行“点对点”务工专列,在重点地区增设人工售票窗口与志愿服务岗,破解数字化鸿沟下的购票困境。同时,车站“绿色通道”与行李寄存服务的优化,让扛着编织袋的打工者也能从容踏上归途。这些细节之处的关怀,体现了公共服务从“规模优先”到“精准抵达”的转变。
针对大学生群体,铁路部门则将服务延伸至校园场景。学生票资质线上核验、预售期延长、车厢WiFi覆盖等举措,有效契合他们的数字化生活习惯。部分高校集中的城市试点“校园直通车”,将高铁班次与学期安排精准对接,加开夜间高铁,甚至将候车室搬进大学城,让学生群体切实感受到“被看见”的尊重。
如果说便利措施解决了“走得顺”的问题,那么“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活动的融入,则让旅途本身成为值得品味的文化盛宴。高铁车窗犹如流动的展廊:跨过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掠过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穿过雪域草原的辽阔苍茫……地理景观的变换被赋予美学意义,让归途成为一场沉浸式的国家地理课。
车厢内的文化营造更具巧思。以“乡愁”为主题的摄影展、沿途非遗的视频介绍、方言播报的到站提示,将地方文化符号巧妙嵌入旅途时空。部分线路推出的“铁路明信片驿站”,鼓励乘客记录此刻心情,投入特制邮筒,让飞驰的高铁成为情感传递的驿站。这些设计打破了交通工具的冰冷感,创意分享传播呈现方式,让铁轨成为串联起个体记忆与文化认同的纽带。
铁路部门的一系列创新举措,从精准服务到文化浸润,让中国高铁不单单是世界瞩目的“国家名片”,而是演变为观察社会进步的显微镜。当一节节车厢里,务工人员用手机直播窗外风景,大学生用社交媒体记录文化见闻,每个个体不再只是春运大幕的参与者,更化身为国家发展叙事中的书写者。这幅流动的画卷已经超越了“抵达”的意义,让归途变得充满温度与风景,将文化自信和美好生活具象化,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的含义。(马乐)
责任编辑:吴英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