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润心 以“劳”助长
摘要: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深刻的育人价值,必须形成一套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创新劳动教育途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 弱化 软化 淡化 措施
一、前言
劳动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树德,也可以增智,还可以强体、育美,它具有深刻的综合育人价值。学生们如果没有一定的劳动教育,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成长。但是,现在学校教育里劳动教育被弱化,家庭教育里劳动教育也被弱化,学生心中的劳动观念被淡化。有调查显示,我国中学生平均每天的劳动时间只有12分钟,可见开展好中学劳动教育已是迫在眉睫。我国中学生劳动教育“三化”问题需要被大家关注、探索和破解。
二、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
随着教师的教育观念不断变化更新,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劳动教育对于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很多学校的高一、高二课表上每周有一节劳动课。不过,虽然课程安排了,但是,部分学校会倾向于牺牲劳动教育这类“副科”的时间开展智育,使得原本课时安排就较少的劳动教育课逐渐被弱化和边缘化,劳动教育往往只停留在“纸面上”,很难完全落实。
(二)劳动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被软化
家长已意识到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家长的观念仍停留在片面追求学习成绩上,忽略了学生自身生活能力和劳动技能的培养,甚至在孩子上中学后,为了增加学习时间,家长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使得孩子失去了许多劳动的机会。调研中,我们曾对某高中一个有着45名学生的班级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从来不洗衣服的学生有21人,回家从来不做家务的有20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学生不仅自身独立生活能力和技能得不到发展和锻炼,而且失去了体验劳动乐趣的机会,同时容易产生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等问题,不利于人格的塑造。
(三)劳动教育在学生心目中被淡化
现实生活中,不乏有家长和教师以“考个高分、上好大学”的理论对孩子进行教育。学生在这种读书升学的观念影响下,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产生了不少误区,不少人认为自己将来主要靠知识在社会立足,不需要依靠体力,劳动教育价值不大。这导致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能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
如何强化劳动教育,真正让它可以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笔者结合学校工作实际开展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发展需要的创新劳动教育途径。
三、劳动教育的主要措施
(一)立足农耕特色,打造劳动厚度
校园劳动文化氛围的营造是学校开展好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动力来源。只有将劳动教育活动与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工作相结合,立足地域、立足校本,整合各学科资源,利用乡土文化优势,始终以“能使学生感受到文化建设的影响”为根本,才能真正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符合本校育人理念、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校园劳动文化。越州中学作为一所处在城郊、建立20年的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有一片果园、一片林园、一片竹园,还有几块空余的空地,结合学校实际,我们“因地制宜、以学生为本”,打造农耕校园文化,增加校园劳动文化的厚度。
(二)依托区域优势,打造劳动特色课程
在开展劳动特色课程建设时,一方面,我们关注课程资源的生活化,挖掘农村特色文化中的教育价值。例如,围绕农耕文化,开发校本教材,将农耕文化和实践体验融入教学;同时,聘请当地种植高手作为“讲师”,依托基地资源,合理安排实践活动,采取班级轮流、地块到组等形式,让学生参与管理。另一方面,注重将劳动教育与美育、体育、智育、德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参与学科融合的过程中,把理论与实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起来,真正实现劳动教育形式的创新。例如,老师将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相融合,围绕劳动活动组织写作练习。在写作中,学生通过对种植、养殖过程和技术的描写,不仅丰富了写作的内容,而且写作水平也得到提高;将劳动教育与美术课程相结合开展创意美术课程,不仅提升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也使学生在创作中获得了对生活最原汁原味的生命体验;将劳动教育与生物课程结合起来,划定区域,组建团队,开展植物的培植与管理,让学生经历农民的生产体验。
(三)走进社会生活,组织劳动主题活动
劳动教育作为侧重体验性的教育活动,其有效开展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为此,学校在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中,特别要注重发挥好特色劳动教育活动的载体功能,让学生在“做中学”和“学中做”,积极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手脑并用的探索中切实实现“知与行”的融合,防止劳动教育演变成远离实践的“纸上谈兵”。组织社会服务活动,让学生们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如到博物馆做讲解、当赛事服务者、协助社区进行垃圾分类宣传、赴贫困山区当志愿者等。组织学生到一个模拟或真实的工作岗位中去,通过见习,体验职业角色,经历职业活动,比如模拟商赛、模拟联合国、模拟法庭等;进入工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真实工作环境进行职业岗位体验。
四、劳动教育总结
劳动教育的扎实开展,不仅为学生树立了劳动观念,更增强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团结协作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品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让他们懂得珍惜每个人的劳动成果,尊重别人的劳动。每次活动都使学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学生全部参与日常生活劳动,自理能力明显提高。学生懂得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综合素养明显提升。
傅彩英 浙江省越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