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从《哪吒2》爆火看中国文化自信

2月4日,《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登上纽约时代广场大屏。据悉,2月14日《哪吒2》即将在北美上映。还未上映,美国IMBD已经开分8.1分,电影票已经抢疯了。据网络平台数据《哪吒2》票房已超67亿元,位列中国电影票房总榜榜首。

从《哪吒2》现象级爆火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文化自信在网络时代的多维度呈现。这部影片不仅以超高票房刷新纪录,更通过网民热议、文化符号重构、技术美学突破等层面,展现了中国文化从“他者凝视”到“自我表达”的深层转向。

首先是叙事上对文化认同的主动建构。《哪吒2》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对经典神话的颠覆性改编。网络评论中,“我命由我不由天”“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等台词被反复引用,成为年轻群体反抗精神的文化符号。影片将传统“剔骨还父”的悲情叙事转化为更具现代性的“对抗命运”主题,既保留封神宇宙的东方美学根基,又注入当代青年的价值诉求。如申公豹角色塑造中“善意谎言”与家族羁绊的复杂性,被网民解读为“传统孝道与现代个人主义的和解”。

这种改编策略在春节档尤为成功。数据显示,该片成为1.87亿观影人次的“合家欢首选”,既满足青少年对视觉奇观的追求,又以“父权反思”“规则重构”等议题引发成年人共鸣。复旦大学学者龚金平指出,影片通过“情绪连接点”实现跨代际对话,这正是文化自信从被动传承转向主动创新的体现。

其二是技术工业与文化美学的双向赋能。网络热议中,“1900个特效镜头”“4000人团队打磨五年”等数据频繁出现,折射出网民对本土电影工业崛起的强烈认同。角色设计师申威透露的细节——从三星堆青铜器提取“结界兽”原型、饕餮纹融入李靖铠甲、东方妖兽牙齿的弧度设计——在社交平台引发考据热潮。这种对传统文化符号的精细化再现,被网民称为“用科技复活历史的DNA”。

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通过“川渝文化植入”(如太乙真人的川普、成都生活美学对角色设计的滋养),将地域文化升华为普世价值载体。这种“在地性”与“世界性”的融合,恰如导演饺子所言:“中国故事不需要刻意迎合西方审美,真诚自有万钧之力”。

其三是网络口碑与大众情绪的共振效应。《哪吒2》的传播路径呈现出典型的“圈层引爆-全网共振”特征。初期通过《黑神话:悟空》团队联动、流浪地球导演“贺电”等形成文化IP矩阵效应;上映后,“申公豹父子意难平”“敖丙破路宣言”等话题在微博、豆瓣小组持续发酵,衍生出大量同人创作。这种UGC内容的生产与传播,本质上是对中国文化符号的二次诠释,形成“官方叙事-网民共创”的双向滋养。

灯塔数据显示,该片衍生品销售额突破3亿元,“哪吒盲盒秒罄”等现象,印证了文化自信已从精神认同转化为消费实践。网民不仅为内容买单,更通过购买行为完成身份标识,这种“符号消费”正是文化软实力的具象化呈现。

其四是国际传播中的东方价值输出。尽管《哪吒2》尚未全球公映,但北美预售火爆、外媒“超越好莱坞工业化水准”的评价,已预示其作为文化载体的突破意义。不同于早期“功夫熊猫”式的文化挪用,该片通过“永定土楼”“长安盛景”等场景构建纯粹东方美学空间,在Reddit论坛引发“中国神话宇宙”讨论热潮。这种“以我为主”的叙事策略,标志着中国文化从“被解释”转向“自我定义”的新阶段。

《哪吒2》的爆火,本质是数字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立体化表达,它既是技术赋能的工业自信,也是传统再造的美学自信;既是网络社群的共创自信,也是全球传播的价值自信。当哪吒脚踏风火轮冲破三界桎梏时,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也在完成关键一跃——不再困于“传统vs现代”“本土vs全球”的二元对立,而是以混元珠般的包容性,在文明对话中书写属于东方的“风火传奇”。这种自信,终将如影片结尾的巨松擎天,在世界的文化版图上投下更长的影子。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夏竹(武汉市武昌区“昌言家”网评团队)

责编:沈素芬【责任编辑:王舒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