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闹海》:四川元素为神话添彩

春节档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精彩绝伦的剧情和震撼人心的特效,登顶中国影史票房榜首,成为观众热议的焦点。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精良的制作,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亮点——大量四川元素的巧妙融入,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影片中,操着一口“川普”的太乙真人,无疑是最具四川特色的角色之一。太乙真人的道场在四川绵阳,用四川方言来塑造这个角色,不仅贴合其设定,还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他那一口地道的四川方言,将四川人的幽默与豁达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也对这个角色产生了强烈的亲近感。而李靖夫妇“耙耳朵”丈夫与直爽妻子的组合,更是四川家庭文化的生动写照,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感受到了浓浓的四川生活气息。

除了语言和家庭文化,三星堆文明也在影片中惊艳亮相。电影里的青铜结界兽,其原型正是成都平原上神秘的三星堆金面青铜人像。导演独具匠心,将庄严的文物形象进行大胆创新,把高瘦身形改为矮胖圆润,配上小圆脸和卷曲象鼻,让结界兽瞬间变得憨态可掬,成为影片的“笑点担当”。不仅如此,结界兽身上的云雷纹和夔龙纹,直接取材于三星堆青铜器的经典纹样,金属材质的碰撞声也复刻了青铜器的清脆质感,在细节之处尽显对古蜀文明的致敬。这种将古老文物与现代动画相结合的创意,让年轻观众对三星堆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成功地让古老的三星堆文明借助动画这一现代艺术形式,走进了大众视野。

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哪吒之魔童闹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范式。它将四川地域文化中那些散落于历史长河的元素,如方言、家庭文化、古老文明等,以电影艺术的形式重新组合与演绎,让传统文化不再是束之高阁的陈旧记忆,而是鲜活地呈现在当代观众面前。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不难发现,在文化传承工作中,运用现代科技与艺术手段,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表达,能够激活文化基因,让古老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重焕生机。

在地域文化挖掘方面,影片为各地提供了宝贵经验。四川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古老的三星堆文明到独特的民俗风情,都是地域文化的富矿。这部电影通过对四川元素的精准提炼与巧妙运用,让四川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得以彰显。由此可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独特性,正是打造地域文化品牌的关键。各地不妨以此为参照,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梳理文化脉络,寻找那些最具代表性、最能触动人心的文化符号,为地域文化品牌的塑造奠定坚实基础。

《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四川元素的加持,成功塑造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它不仅提升了影片的辨识度和吸引力,更让四川地域文化品牌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基于此,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文化产品创作,无疑是打造文化品牌的有效途径。通过优质文化产品的传播,地域文化品牌能够获得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是吸引国际目光的重要因素。《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四川元素,让这部电影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了独特的文化辨识度,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这实际上为我们在国际文化传播方面提供了思路: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的独特优势,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能够有效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正如哪吒那句振聋发聩的 “我命由我不由天”,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命运同样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四川元素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的精彩呈现,恰似三星堆青铜面具那穿透岁月的神秘目光,照亮了我们探索地域文化宝藏的道路。未来,文化创作者们应如勇敢无畏的哪吒,冲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地将地域文化的奇珍异宝融入创作,用现代审美与国际视野精心雕琢,让每一部作品都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 “风火轮”,在世界舞台上肆意驰骋。而政府和相关部门则要化作坚实的后盾,以完善的政策为 “混天绫”,为文化产业保驾护航;搭建多元交流平台,如撑起 “乾坤圈”,凝聚各方力量。如此,我们方能汇聚起地域文化的磅礴力量,让中华文化如哪吒重生般,在世界文化之林绽放出最为耀眼的光芒,向着伟大复兴的彼岸乘风破浪、一往无前!(岳政屹)责任编辑:任芯仪(EN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