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洪磊、陆庆悠:治理“鬼秤”,莫让良心缺了斤两

本文转自:环球时报

近日,一段消费者在江苏连云港某市场购物时遭遇“鬼秤”,取证时被市场工作人员抢夺手机的视频引发网民热议。市场监管部门介入调查后,对涉事商户罚款3万元,对市场主办方则予以警告,并处35万元罚款。

“鬼秤”是指经非法改装、能虚标物重的电子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随着改装者愈发狡猾,即便消费者称重时全程紧盯,也很难发现端倪,执法人员的检查难度也不断加大。尽管各地监管部门经常开展专项治理,但依然层出不穷,原因何在?

其一,在于处罚力度与违法收益不匹配。农贸市场、金店是“鬼秤”的高发地,前者通过较大的人流量和消费频次,后者依靠单位贵金属的高价值特点,都能够较隐蔽地违法牟取暴利。商户多而执法人员少,监管部门难以高频次检查,即便查到也很难确定其违法所得金额,处罚力度有限。违法收益与处罚之间的巨大利差,是不断有不法分子铤而走险的关键。

其二,在于消费者维权意识和维权态度不强。不少消费者即使发现了“鬼秤”,出于种种顾忌可能也只会换一家商店,而非举报或索赔。特别是一些不法商家还会以威胁、赠送优惠券等方式主动“息事宁人”。长此以往,不法商家更加有恃无恐。

要解决“鬼秤”的市场乱象,市场监管部门加大查处和打击力度固然大快人心,短期内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但并非长久之计。专项整治的“风头”一过,“鬼秤”现象往往便会反弹。要破解“鬼秤”的治理迷局,形成长效机制,需要从“鬼秤”的源头、过程和后果三个环节入手。

源头上,谁是改装“鬼秤”芯片的技术后台?谁在售卖?要想打击“鬼秤”,必须严查其产销链路,追根溯源,对这些“鬼秤”商家的帮凶予以重罚。虽然“鬼秤”芯片的技术门槛可能不高,但其改装者的数量必然少于广大的普通商贩,追查成本也会相对较低。

过程中,要针对“鬼秤”问题建立有效的监管,市场主办方是重要的抓手。市场主办方肩负日常管理商户的职责,时间、空间和身份上都能更便于对“鬼秤”问题予以监督。但值得注意的是,连云港“鬼秤”事件中市场主办方却成了近乎于“保护伞”的不光彩角色。对此,有必要加大对这类市场主办方的惩处力度,完善市场主办方责任制,同时保持与合法市场主办方、商户的顺畅沟通,消除主办方与不法商家成为“共犯”的土壤,让他们相互监督、彼此促进。

而要让使用“鬼秤”的不法商贩承担后果,则需要提高消费者维权意愿和维权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简化申诉步骤,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让消费者反映情况的渠道更加畅通高效,让举报“鬼秤”问题成为举手之劳。另一方面,可以积极发布典型案例,提高消费者的权益意识,同时强化综合治理合作,对威胁消费者的行为加大处罚力度,减轻消费者维权的心理负担。

“鬼秤”称的不仅是斤两,更是商家的良心。通过不断调整打击力度,完善治理策略,形成市场监管部门、消费者、经营者等多方合力,就能形成覆盖上下游、整合各方面的长效监管机制,构建健康、友好的营商环境。(作者分别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热门相关:战神无双   傲娇小萌妃:殿下太腹黑   呆萌配腹黑:欢喜小冤家   林氏荣华   佣兵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