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应援”,少一点为妙
本文转自:台州日报
林学富
今年高考已落幕。与往年一样,其间,不少家长穿旗袍寓意“旗开得胜”;手举向日葵,希望孩子“一举夺魁”;流行甘蔗头上挂香蕉,寓意“上交大,上浙大”……
为了讨个“好彩头”,家长们的“花式”送考招数,不过是图个安慰,无可厚非。但近年来,以“应援”高考为名,公务人员参与的“花式”送考逐渐流行开来,值得“警惕”——
高考首日,一些考点门口停放着标有“985”“211”车号的执法车,供考生、家长合影拍照,鼓励学生摸车牌号“求好运”;更扎眼的是,有的地方交警指挥、引导送考车“压线”行驶,寓意期待考生能够“上线”;有的则出动消防车,在考点门口架起“水门”,寓意“鲤鱼跃龙门”……
“应援”,意为接应援助,是一种网络语言,指“粉丝”为喜爱的偶像加油助威。为考生应援,这些公务人员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忽视了这样做的“负面效应”——
其一,这是在倡导“迷信”。
“迷信活动”,是为人们提供“可接受的假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理性人”对未知与恐惧的解释欲望,满足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对短期内无法寻根、释义、划策的问题提供娱乐化的解释,结束人们心理上的无解状态。
停放着标有“985”“211”车号的执法车、出动消防车在考点门口架起“水门”……这些迎合考生、家长以及社会心理需求的举动,表面看是在“服务大众”,实则是在倡导迷信。
这些靠想象而来的“土办法”,和旧时那些焚香求雨、拜神求子的迷信能有多大区别呢?这些做法,对提高考生的成绩,能有多大用处呢?
在笔者看来,这种“应援”无形中迎合了人们的迷信心理,只会拉低社会文明水平线,对鼓励孩子勤奋进取,凭真才实学书写精彩人生,显然是无益的。
其二,这是在示范“违法”。
“压线”是一个危害生命财产安全的行为,是交通警察执法、教育的重点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违章压线行为也有明确的处罚规定,每个机动车驾驶人都应遵守交通规则,何况是执法者。
在高考期间,有的地方交警竟“堂而皇之”地指挥、引导送考车“压线”行驶,寓意期待考生能够“上线”。当车辆“压线”之后,更是一阵欢呼,以示庆贺。
交警如此“亲身示范”,现场的家长和学生无异于接受了一次“现场教学”,通过媒体报道后,很容易让社会大众形成一种认识:交规,原来是可以这样“随意”的、是可以“逾越”的。
再说,消防部门营造的“过水门”仪式——寓意“鲤鱼跃龙门”,暂且不论其是否有“迷信”成分,但这是消防部门的职责吗?
在笔者看来,这种“应援”很大程度上暗示了人们“可以逾越规矩”的心理,只会拉低社会法治水平线,对鼓励孩子遵纪守法,做个守法公民,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三,这是在贩卖“焦虑”。
一年一度的高考,家长们的旗袍秀,虽是想讨个好彩头,却传递出一种焦虑情绪。他们嘴上说“孩子别紧张”,其实可能比孩子更紧张,这背后是全社会升学、就业的焦虑。
引导、鼓励考生摸“985”“211”车牌号“求好运”之类的应援,也容易传递出一种信号:只有考上了“985”“211”学校才算是“成功人生”,才算是“出人头地”,如果考不上就是“人生的失败者”。
其实,人生的道路千万条,成功的路径也是千万种,而不是只有“985”“211”这两条出路。在笔者看来,“摸特殊车牌号求好运”“让特殊车牌号的车引路”等行为,不是在给孩子、家长和社会“减压”,而是在贩卖和增强焦虑情绪,会带来更多无形的压力和负担。
总而言之,公务人员以上种种“应援”行为,难免存在“博取公众关注,让自己出圈、出名”之嫌,这对社会、对孩子、对教育没有什么意义,反而是一种“帮倒忙”。
这种“应援”,还是少一点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