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分会场的文化记忆建构

高健 徐康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

摘要:央视春晚已走过40余年,为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华文化,近年来不断创新。本文以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2020年、2024年春晚分会场及其节目为研究对象,从政治、文化、科技、情感等维度分析了分会场设立的缘起;基于文本分析法梳理这6年分会场节目的设置;并以“媒介框架”和“文化记忆”理论探讨分会场如何通过话语框架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等,构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关键词:央视春晚;分会场;文化记忆;媒介框架

一、春晚分会场设立缘起

央视春晚起源于1983年,至今已连续举办42届。央视春晚是我国广播电视领域最早的文艺节目之一。作为社会发展的具象表现,春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特征与受众心理变化。2016年起,央视春晚在全国各地设置室外演播分会场。2021年至2023年,由于疫情防控等因素,春晚暂停了“主会场+分会场”模式。2024年央视春晚重启分会场,它的设置主要从政治宣传与导向调控、文化展示与传播需求、科技发展进步的助力以及集体记忆的凝心聚力等四个方面考量。

(一)政治宣传与导向调控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意识表现形式,央视春晚肩负着政治宣传与导向调控功能。2014年,央视春晚被确立为与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等同高度的“国家项目”[1],凸显了其政治宣传作用。春晚分会场的设置巧妙结合重大主题宣传精神,实现隐性传播导向。2016年央视春晚将分会场设在陕西西安和福建泉州,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12345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二)文化展示与传播需求

依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一覆盖范围广、面向全球的文化展示和传播平台,春晚具备文化展示传播功能。通过分会场设置及主会场与分会场的切换,营造出“天涯共此时”的观看感受。中华儿女无论身在何处,通过电视或新媒体都能置身于这场仪式中。分会场不仅集中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具备北京室内演播室无法比拟的地域文化展示优势。2017年4地分会场通过“光、水、火、冰”为核心的舞台设计,巧妙融合科技与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构想。2016年、2018年、2019年春晚分别在广东省广州市、珠海市、深圳市设置分会场,南派舞狮表演直接让观众感受到岭南风情。

(三)科技发展的助力

2016年央视春晚首次在全国设立4处分会场,与北京一号演播大厅的主会场节目穿插进行,采用“主会场+各地分会场”的直播模式,通过4K、5G、AI、VR/AR等技术创新。特别是2019年深圳分会场,全部采用4K超高清录制和编辑,创新实现4K+5G、VR+5G的信号回传,将新技术与制作相结合,增强了分会场节目的地域文化特点。[2]从2016到2020年,央视春晚连续5年采用“主会场+分会场”的模式,随着4G/5G传输技术、8K/4K和VR的发展,实现了东西南北中同步直播,各地分会场与北京主会场节目交替上演。

(四)集体记忆的凝心聚力

法国学者哈布瓦赫在《论集体记忆》中指出,个体记忆需要在特定环境中获得,集体记忆则依赖文化和框架的唤起与定位。[3]现代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际连结逐步弱化,文化传播渠道受阻,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承载了更大的文化传播压力,央视春晚也承担着集体记忆的承载与传播任务。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通过在全国设立分会场,央视春晚能有效通过表演空间设定,及时“唤起”并“定位”受众记忆。央视春晚的分会场设置以极强的贴近性,更直观地发挥情感凝聚作用。微观上,21处分会场分布在祖国东西南北不同区域,既能让不同地区观众感受到家乡年味,唤起历史记忆,又能促进不同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传递。宏观上,分会场虽地处各异,但都是神州大地的一部分,通过展示各地不同年俗,唤醒中华儿女的春节记忆,实现集体记忆的凝聚。

二、春晚分会场进行文化记忆建构的话语框架

框架是电视媒介信息处理的组织构架,电视工作者根据层次进行内容生产。记忆通过文字、图像、仪式等媒介进行支撑和储存,视听媒体的到来改变了记忆的存储方式。电视作为视听元素结合的媒介,丰富了记忆的储存和表达,在文化记忆的再生产中充当重要角色。话语框架是考察媒体在字词、句法、叙事话语等微观层面的使用技巧。因此,本文采用定性文本分析法,通过分析央视春晚分会场节目的题目和文本内容观察其如何搭建话语框架。

(一)题目:神圣性、庆典性的话语特征

题目凝聚一个节目的精华和最重要的核心价值。本文对上述6年央视春晚分会场的题目进行分词和文本处理,发现题目文本分析的结果表征意义突出,凸显春晚“仪式性”的叙事特点,拥有“阳光”“春天”等表征意义强的词语,“和谐”“幸福”“欢乐”“快乐”等词语成为主目,也是央视春晚分会场框架设置的稳定组成部分。

(二)节目文本:地域和国家话语占据主导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主会场与分会场主持人的衔接串联起春晚表演空间,传达晚会主题。作为央视春晚分会场语言符号书写文化记忆的主体,主持人通过高亢的语言表达传递节日氛围。2016年—2024年间,分会场主持人除普通话外,还使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如闽南话、粤语、陕西话、蒙古语等,增加节目贴合性,有助于记忆的空间定位。方言内容多为“新年好”“新年快乐”等,直接展示新年主题。

央视春晚分会场节目类型以歌舞类为主,歌词成为重要的表达方式。如2016年福建泉州分会场的《相亲相爱》改编歌词,更准确地传递“两岸一家”的主题。2018年海南三亚分会场的《乘风破浪》改词,符合春晚主题与分会场特点,帮助观众更好地接受信息。

传统诗词、文化经典也是分会场语言符号表达的重要内容。2018年央视春晚在开场时集体齐颂《论语》,唤醒中华儿女的文化记忆。主持词及歌词等符号传递“春节”“新年”主题,增强受众的故乡情结和身份认同。

三、春晚分会场的价值实现

(一)建构家国意义,凝聚民族情感

春晚的凝聚力源于其“仪式化”特质及对集体记忆的建构。作为春节习俗的一部分,春晚通过盛大的舞台装置、节目表演和媒体播映,成为维系家庭纽带的重要文化现象。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仪式-纽带”观,认为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维系社会存在。[4]春晚不仅反映了社会现实、传输主流价值观,更构建了民族共同体,增强民族凝聚力。

从集体记忆的角度看,霍布斯鲍姆指出“被发明的传统”通过重复仪式灌输价值观,连接过去与现在,激发观众的集体记忆,提升民族凝聚力。[5]春晚分会场的设置增加了地域贴近性,吸引观众对年俗和年味的关注,尤其在新媒体背景下,分会场的设置进一步强化了这一效果。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

(二)传承地域民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央视春晚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示新的活力。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根本,讲好中国故事需抓住中国元素,彰显中国精神。歌舞、戏曲、相声等文化形式融合时代发展,直观展示中华魅力。

央视春晚分会场通过设置在祖国东西南北不同区域的表演空间及其背后体现的丰富内涵,表达中国人的文化乡愁。21个分会场作为21个文化空间,通过电视视听结合的表现形式,以各地文化内涵和主题内涵为表现主体,展示鲜明的地域特色。北方的冰雪元素、南部的海洋文化、陕西西安的古都风情等,通过视听结合,唤起文化记忆,增进文化理解。[6]各民族通过春晚展示独特文化,共同塑造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央视网.当央视春晚成为“国家项目”[EB/OL].http://opinion.cntv.cn/2014/02/01/ARTI1391239921147288.shtml,2014-02-01.

[2]孙硕.2019年春晚深圳分会场4K节目制作详解[J].现代电视技术,2019(04):28-32.

[3][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译,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3.

[4][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M].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51.

[5]杜思怡.新媒体环境下共同体想象的重构[J].中国报业,2021(16):24-25.

[6]E·霍布斯鲍姆,T·兰格.传统的发明[M].顾杭,庞冠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

上一页12345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