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问医】流感不是“重感冒”!专家详解防治误区
在流感高发季节,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流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近日,”天眼问医”栏目记者采访了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贵州省呼吸疾病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余红,就流感的发病特点、防治策略及公众认知误区进行了详细解读。
流感发病特点显著,冬春季为高发期
余红告诉记者,流感是一种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发病特点显著。患者常出现突发高热(39-40℃)、寒战、肌肉酸痛、头痛、乏力等症状,并伴随咳嗽、咽痛、鼻塞等呼吸道症状。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和接触传播(如污染物体表面接触口鼻黏膜)进行扩散,冬春季为高发季节,人群密集场所易暴发。
“黄金48小时”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
针对流感的治疗,余红特别强调了”黄金48小时”抗病毒治疗的重要性。她表示,流感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是抗病毒治疗的最佳窗口期。在这一阶段,病毒正处于复制高峰期(24-72小时),及时用药可以有效阻断病毒增殖,缩短病程约1-3天,降低肺炎等并发症风险,并减少家庭和集体单位内的传播概率。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高危人群应在48小时内启动抗病毒治疗。
如果错过了”黄金48小时”抗病毒治疗窗口期,治疗难度和风险将显著增加。病毒载量可能已达峰值,组织损伤加重,抗病毒药物疗效降低,住院率可能提高2-3倍,老年患者死亡率也可能增加。
“流感疫苗接种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在预防流感方面,余红强调,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感染风险,减少重症和死亡风险。她特别指出,孕妇、6月龄至5岁儿童、65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如心肺疾病、糖尿病等)、医务人员、养老机构工作人员以及BMI大于30的人群应优先接种流感疫苗。每年10月底前完成接种是最佳时机,因为南北半球的疫苗配方不同。
除了接种疫苗外,余红还给出了一系列流感防护建议。她建议,公众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在流感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等。
同时,咳嗽礼仪十分重要,建议用肘部遮挡代替手捂口鼻,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
对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人群,建议注意休息及自我隔离,前往公共场所或就医过程中需戴口罩。
对于高危人群,余红建议每年接种疫苗,并家庭备置指夹式血氧仪以监测血氧饱和度。
在与流感患者密切接触后(且未接种疫苗或接种疫苗后尚未获得免疫力),高危人群可考虑进行暴露后药物预防,但需在暴露后48小时内用药,且药物预防不能代替疫苗接种。
此外,她还建议重症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提前储备奥司他韦、玛巴洛沙韦等抗病毒药物,以备不时之需。
流感治疗方法多样,需遵医嘱用药
在治疗流感方面,余红介绍了抗病毒治疗、对症治疗及自我隔离与休息等多种方法。她表示,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如奥司他韦、帕拉米韦)和RNA聚合酶抑制剂(如玛巴洛沙韦)是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应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启动,重症患者不受限。
同时,余红提醒,公众注意对症治疗,如退热、补液、止咳化痰等,并强调自我隔离与休息的重要性,以减少病毒传播、促进免疫系统恢复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公众在流感防治方面存在一些认知误区,如误将流感当‘重感冒’延误治疗、过度依赖抗生素、认为接种疫苗后会得流感以及年轻人忽视自身传播风险等。”在此,她呼吁,公众科学防治流感,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共同守护健康。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冷赛楠李明栩
编辑 涂涌
二审 刘娟
三审 刘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