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举行 向世界讲好中华文明故事

本报记者 叶晓楠《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9月26日   第 09 版)

2023年3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深刻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体现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彰显了大党大国领袖的天下情怀和责任担当,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

9月22日,以“积极践行全球文明倡议  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为主题的2023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论坛在北京举行,近400位思想文化和国际传播领域人士参会并进行深入交流。论坛由中国外文局、中华文化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故宫博物院、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指导,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中华文化学院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要主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要加强文明对话,促进人文交流、民心相通,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中华文明孕育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艺术。恢宏如长城故宫、精美如瓷器丝绸、多彩如唐诗宋词,这些中华民族的独特创造穿过历史长河依然魅力不减,成为国际受众可感、可知的中华文化标识。”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说,正如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所说,“中华文化就像一个宝藏,我想要和大家分享我发现的这个宝藏。”

杜占元表示,中华文明是独具魅力的人类文明代表,是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一把钥匙;中华文化蕴含着人类文明的共同价值,也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提供有益启示。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楼宇烈认为,中华文化在当前来讲是非常适应这个时代需要的,我们要传播一个重要的观点——和谐,和是包容,是补充,是相互尊重。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其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建筑风格、民间技艺、传统习俗、医药文化等历久弥坚,成为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北京大学教授程曼丽说,这些独特的精神文化标志不仅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也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梅谦立来自法国,在他看来,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价值和文化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

“中华文明的5个突出特性,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渊源与驱动力所在。”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说。

王蒙认为,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善于结合优良传统,达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境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实现本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现代化、全球化是必然的。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有深切的体悟与关切。”王蒙表示,中国对现代化道路模式多样性与自主性的理解,是对世界变局的担当与合理认知,更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贡献。

中国当代文学已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看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已在世界文学版图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莫言结合自身创作经历介绍了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历程,“借助电影这一传播媒介,大量中国文学进入海外读者的视野。”他认为,和过去相比,当前中国文学“出海”的数量和品质大大提高。

莫言说:“为什么中国读者在阅读《战争与和平》和《静静的顿河》两部不同的作品时都会深受感动?因为它们以故事和艺术手法表现了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邪恶丑陋的恐惧,反映了人类的本质。”

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大卫·弗格森来自英国,是首届兰花奖获奖者。他表示,文化覆盖了广泛的领域,从宏大到细微,从美术到民间艺术,长城、故宫、兵马俑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中国的绘画、书法、陶瓷、文学、音乐也是如此,风筝制作、泥塑、剪纸、民歌舞蹈等也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同时,文化并不都是古老的,当代电影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社交媒体上体现普通人真实生活和追求的抖音视频也是如此。

“无论你是惊叹地凝视莫高窟,赞叹地欣赏《清明上河图》,或是着迷地观看手工艺人将一颗小橄榄核雕刻成船只,都会发现所有形式的文化有一个共同点,能在个人情感层面与你对话。”大卫·弗格森说,因此让我们运用好中国文化,无论是宏大的还是细微的,无论是古老的还是当下的,与外国受众进行人文层面的交流,与其他国家的人民保持联系,促成对话的实现。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中国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改变了一个著名的汉学家,他就是德国汉学家顾彬。”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欧阳江河讲述了顾彬因为李白爱上中国文学的经历,“顾彬的一生在20多岁时被李白的一首诗改变,这就是诗歌的力量。”

欧阳江河认为,中文诗人应该置身于当代世界不同语种共有的写作现场,成为同时代诗人同行的一分子,成为我们自己的读者,成为将母语中文与英文、法文、德文融为一体的作者,进入人与人之间心灵、心智、认知的深处进行原创性交流,这样我们写的诗翻译出去后才能被其他语种的读者所接受,所深读。

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杨丹认为,我们要深刻把握世界文明发展新形势、新特点,探索新理念、新路径,践行新使命、新任务。从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出发,扎实做好区域国别研究;从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着眼,主动将中国立场与国际表达深度融合;从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发力,自觉将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融合研究;从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着手,积极与国际学者携手合作。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安乐哲出生在加拿大,因为喜欢写诗,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雷德兰兹大学攻读诗歌,后来通过学校的交换项目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从此与中国、中国哲学、中华文化结下不解之缘。他认为,要把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外国去,首先要把最基本的词汇讲清楚。比如儒家格言“和而不同”中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多样性,正是支持了优化共生的价值观。公平和多样性,可以使特定社区内人们之间的文化差异,扩大到国际社会,使得人类能够获得复杂性体验。

“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使我们的文化走向世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丰子义认为,应当适应世界文明发展的趋势,深入阐释中国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使其所表达的一些观念价值更好代表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变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动力。文化资源这种转化过程既是丰富发展人类文明的过程,又是不断提升中华民族自身文明的过程。“文化能不能走出去,重点是看能不能融入当地的生活。所以不仅要研究我们的文化,同时也要研究对方的文化,使双方能得到更好的衔接,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真正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最宝贵的就是其底蕴。”国际说唱艺术联盟主席、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说,“中国几千年留下来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诗篇,一个人说一句,另一个人马上就能接下去,好比你说‘床前明月光’,他就接‘疑是地上霜’;你说‘朝辞白帝彩云间’,他就接‘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些千古名篇流传了多少年,几乎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头。我们应该用新的艺术形式,易于接受的形式,更生动地讲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书法艺术具有人类艺术共同具备的魅力。”中国书法家协会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晓华讲起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有一次,一个来自澳大利亚的工程师,不会汉语,却突然跟我发邮件说要到北京来学习。他来了之后就说要学习颜真卿的楷书,因为觉得中国书法很神奇,想探索一下这是怎么回事。还有一位来自英国的建筑师,也来到北京向我学习书法,因为他认为中国书法里有跟建筑相通的地方,要来研究一下。”

郑晓华说,我们要加强阐释,在交流中实现沟通、理解、认同,让更多的人能够认知中华文明的绚烂多彩。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文化学院第一副院长吉林说,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热门相关:邪王独宠:纨绔异能妃   都市最强小村医   贴身侍卫   都市极品小医圣   凤逆天下:腹黑魔君妖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