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研究院邀请中韩学者对话探讨:中韩未来经贸合作还有哪些新领域?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第九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5月26日至27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环球时报研究院近日邀请两位中韩学者就中韩两国经贸合作展开对话,他们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新兴经济体室副主任李天国和韩国仁川大学中文中国学系教授李贤泰。

环球时报:自1992年建交以来,中韩贸易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中韩经贸关系已从互补为主转向以竞争为主”这种观点,您怎么看?

李天国:自建交以来,中韩经济关系日趋紧密。中韩建交初期,主要贸易形式是产业间贸易,中国出口谷物、棉花、蚕丝、盐等劳动密集型产品,韩国对华出口钢铁、塑料制品、电机、电气及零部件等。但随着两国经贸关系深化,产业内贸易替代产业间贸易,两国进出口主要产品出现很大重叠,相互出口电机、电气及零部件、有机化学品等产品。当前,中韩产业之间部分互补性已转化为竞争性,但两国在电子、石油制品、化学制品、金属制品、新能源、高端制造业等领域仍具有较强互补性。

李贤泰:建交以来,韩中两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获得巨大成功。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两国在贸易和投资结构上具有互补性。在贸易结构上,韩国向中国出口中间产品,中国利用这些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并出口到世界各地。在投资结构上,韩国的技术和资本与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相结合,形成互补的投资结构和成功的投资模式。进入本世纪10年代后,中国的产业升级和竞争力增强,双方的互补关系逐渐变成竞争关系。

环球时报:中日韩领导人会议和中韩领导人双边会晤将对中韩经贸关系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可以对中韩经贸合作的前景感到乐观?

李天国:疫情及地缘政治等因素导致中日韩合作机制一度停滞,此次中日韩领导人会议中断约4年半后重启,表明三国均希望通过互惠合作,进一步提升彼此之间的经贸关系。

具体来讲,中韩在诸多领域都有很大合作空间与潜力。比如在卫生和养老产业的发展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问题上,中韩可以相互借鉴与合作。再比如科学技术数字化转型,中国提出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思路,韩国也提出新政,两国均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并对传统制造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李贤泰:在围绕中美竞争和朝鲜半岛局势的地缘政治危机加剧背景下,三国领导人久违的会面本身就具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当然,一次会议很难解决所有问题,需要将会议中讨论的事项划分为短期合作任务和长期合作任务并持续协商改进。特别是扩大人员交流的方案,更容易在短期内取得进展。

韩中贸易合作应从传统合作格局向未来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合作拓展,包括数字和绿色经济、老年产业、生物医疗、优质消费品、未来汽车、二次电池、数字平台、人工智能等。此外,还需要通过会展产业、知识产权、信息通信服务、医疗健康服务、影剧娱乐与游戏、航空领域飞机维护修理(MRO)等增值服务的合作,突破商品贸易和制造业投资的局限。特别是文化和旅游服务的交流对于增进两国民众的情感沟通非常重要,应迅速推进。(张倍鑫)

热门相关:来自地狱的男人   完美再遇   逆流纯真年代   穹顶之上   农家小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