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激活高校引擎,驱动湖北科技创新 “杠杆” 上扬

2 月 5 日,全省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进大会召开。这场 “新春第一会”,如同一记振聋发聩的战鼓,正式奏响了湖北全力冲刺中部战略支点建设的激昂旋律。会议明确强调,全省工作必须紧紧围绕 “支点建设”,坚定不移地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全面提升创新策源能力,为湖北在新时代发展浪潮中赢得先机。

湖北,这片教育资源富集的土地,拥有 132 所高校,200 万在校大学生,宛如一座涌动的创新活力源泉。尤其是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武汉高校,汇聚了超 50 位院士,彰显出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科技创新的宏大版图中,高校凭借知识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独特优势,成为推动湖北创新发展的关键 “小支点”。当前,省内多数企业已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部分企业还共建了研发机构,合作态势良好。然而,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低、科技人才流向一线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问题依然突出。深入剖析,根源在于产学研联系不够紧密。这导致资源流通渠道受阻,技术资源难以共享,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无法通过人才与技术互补,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提升企业竞争力。具体表现为,辖区企业实际需求与科研机构、高校科研任务及成果未能有效对接,致使科研成果难以落地;科研机构与高校之间研究合作和人员交流不足,造成大量重复研究,科研力量难以整合,资源浪费严重。那么,如何突破这一困境,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辖区企业科技创新驱动力,为 “支点建设” 蓄势赋能?

健全校地企合作保障机制,激发科技创新动能。地方政府可以支持高校所属街道加大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财政投入,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项目。完善推动产学研融合的政策法规,在法律层面提供保障,例如修订相关法规,明确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在产学研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知识产权归属、利益分配等问题。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产学研合作的信贷支持,开发适合产学研合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

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增强科技创新质效。龙头企业可以提供专项资金,积极对接高校开设符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如围绕湖北的光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等优势产业,设立像量子信息科学、智能网联汽车工程等专业,为企业发展精准输送人才。高校可以探索开设新兴产业学院,建立健全科研人员培养链条,围绕北斗、量子产业、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攻关。例如武汉大学新成立的“人工智能研究院”建立本硕博一体化的完整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聚焦于攻关人工智能重大基础理论难题和“卡脖子”技术问题等职能。

探索改革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提供科技创新支撑。高校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优化高校科研评价激励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成效等纳入教师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指标体系。对在产学研合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给予奖励,提高其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设立科研人才就地转化奖励基金,出台更多生活保障、子女就学等具有吸引力的支持政策,为高校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提供更多保障。

善用高校这一 “小支点”,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定能有力撬动科技创新的 “大杠杆”,助力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磅礴荆楚力量。让我们共同期待湖北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书写新时代的辉煌篇章。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杨菁(武汉市武昌区珞珈山街道)

责编:李燕【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