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举目张推动北京商业航天展翅高飞
本报特约评论员
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依托首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与院校的合作,针对性培养商业航天人才,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借智、引智”作用,吸引国内外商业航天领军人才,强化全产业链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暖心环境,在引进落户、子女入学、人才住房、配偶就业等方面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涵盖政务服务、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激发创新动力。
1月13日,捷龙三号火箭一次就将1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1月20日,谷神星一号火箭第16次发射成功;2月11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首飞成功……一开年,群“星”闪耀的“北京箭”不断刷新纪录,北京商业航天继续向新目标进发。近日召开的北京商业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透露,北京正加紧商业航天关键技术研发,含金量更高可重复使用火箭将在今年首飞。
近年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商业航天产业迅速成长,驶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快车道,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注入新的动能。与之相应,“造卫星、发火箭”成为吸引各省市纷纷布局、重点抢滩的大产业。
梳理各省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可见,“商业航天”成为多地政府工作报告的高频词汇之一。北京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已聚集了300余家商业航天企业,涵盖了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形成了具有区域分工明确的“南箭北星”格局。在此背景下,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将“商业航天”列为2025年重点培育的20个未来产业之一,并明确了建立投入增长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为商业航天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拓展了新空间。
商业航天业前景广阔,北京优势明显且潜力巨大。2月5日召开的2025年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大会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集中攻克‘卡脖子’技术”,吹响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号角,也为北京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战略机遇指明了方向路径。
推进北京商业航天发展,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坚持用好“抓重点、重点抓”的工作方法,聚力推进商业火箭卫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去年初,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8年)》,明确了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的八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就是“攻关可重复使用火箭,突破产业技术瓶颈”。对于各地各相关部门来说,关键在于以助力可重复使用火箭研制为重点,积极主动作为,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用心用情当好“店小二”,全力以赴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展翅高飞。
一是要发挥政策正向效应。通过制定明确、稳定且具有前瞻性的政策措施,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引导优质资本进入商业航天领域,鼓励更多企业参与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加大商业航天专项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力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和风险;建立健全商业航天相关法规制度,规范市场秩序……从政策体系建设入手,为商业航天发展打造更适宜环境。
二是发挥协同效应。通过精心组织、科学统筹,优化“产、学、研、用”合作生态和机制,促进技术联合创新、各方协同攻关和成果转化。同时,推动耐心资本、政府服务等“长跑搭档”做好服务与支持,促进商业航天业协同发展。
三是发挥人才集聚效应。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一方面,要依托首都教育科技人才资源优势,鼓励相关企业加强与院校的合作,针对性培养商业航天人才,并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借智、引智”作用,吸引国内外商业航天领军人才,强化全产业链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构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的暖心环境,在引进落户、子女入学、人才住房、配偶就业等方面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完善涵盖政务服务、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为一体的全链条服务体系,持续激发创新动力。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各相关部门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北京市委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凝心聚力在商业火箭卫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下功夫,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奋发进取、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北京商业航天业定能纲举目张、厚积薄发,欣欣向荣,为新时代首都发展提供强大助推力。责任编辑:韩保林(EN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