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守正创新,传统文化方能迸发超强生命力
当“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的小哪吒以“魔童”之姿席卷银幕,短短两周内票房突破百亿,人们惊叹的不仅是商业奇迹,更是传统文化在当代语境下的焕新表达。《哪吒2》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既是中国动画工业化的里程碑,也是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深度融合的典范,更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一次觉醒。从“神话复刻”到“文化解构”,从“技术追赶”到“艺术超越”,《哪吒》系列电影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新背景下创新发展的蓬勃生机。
哪吒的故事历经千年演变,从唐代《开天传信记》中的佛教护法神,到《封神演义》中反抗父权的悲情英雄,再到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哪吒闹海》对封建伦理的批判,“哪吒”的人物形象在持续“二创”中被不断丰富,每一次改编都紧扣时代脉搏。从5年前《哪吒1》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到如今《哪吒2》“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乾坤”的宣言,小哪吒既延续了“叛逆”的底色,又承担起了“破局者”的当代使命。这种创新发展并非颠覆传统,而是扎根于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例如,《哪吒》系列电影中保留了“剔骨还父”“重塑肉身”的核心情节,却以李靖自愿以“换命符”帮哪吒承受天劫、殷夫人的牺牲重构了亲情叙事,既呼应了中国人对家庭伦理的情感共鸣,又消解了传统神话中父权的绝对压迫性。这种“守正”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正是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的关键。
《哪吒2》的爆火背后,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全面升级,也是中国电影的行业托举。138家动画工作室协作完成2000余个特效镜头,将敦煌壁画的动态美学与三星堆青铜器的神秘纹饰融入场景设计;AI动作捕捉技术让哪吒的“三昧真火”兼具写实与写意,而“水火交融”的视觉奇观更被观众誉为“每一帧皆是壁纸”。《哪吒》系列电影不仅仅是讲好了一个故事,更向观众展现了动画电影技术的“天花板”、展现了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正不断走向标准化、世界化,让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展品”“纸上神话”变为“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坚强有力的载体支撑、物质支撑。
《哪吒》系列电影的火爆也再一次证明,“内容为王”的逻辑依然成立,中国传统文化的“富矿”需要“匠心”打磨。《哪吒2》“陈塘关大战”一幕中,上万根锁链要在打斗中保持动态美感,妖兽造型、武器、铠甲等细节都要符合人物“被囚禁千年”“兼具华丽与破败感”的故事设定,每一只妖兽都要各不相同。团队拒绝简化设计,耗时数年攻克技术难关,最终以“束缚”的意象呼应主题。这种对细节的执着贯穿全片:七色宝莲的造型源自汉代博山炉,结界兽的粗眉灵感取自三星堆青铜面具,甚至敖丙的“龙牙刀”也融合商朝青铜刀与关刀元素,每一处设计都暗藏“文化密码”,也成为观众口口相传的“彩蛋”和“二刷”“三刷”的动力。
《哪吒》系列电影的成功,不仅是中国动画的胜利,更是传统文化现代化创新的宣言。它再一次验证了守正创新、载体革新、匠心雕琢,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当代语境中迸发新生命、迎来新发展。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何君怡(武汉市江汉区委组织部)
责编:沈素芬 【责任编辑:伍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