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贵州实践到中国本土理论建构:责任与边界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评介

《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作为一部探讨“美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作品,综合分析了“美的教育”的理论内涵、实践路径以及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启示,是从实践探索到理论创新的重要尝试。本书不仅详细阐述了“美的教育”的基本理念、目标与方法,还结合贵州省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和建议。这体现了编写组“文章写在大地上”的实践探索精神和理论创新勇气,难能可贵。

对于读者来说,本书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理论成果和研究范例,也是一份教育改革实践的指南,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具体说来,本书作者团队力图围绕“美的教育”的话题,从贵州实践经验出发,进行中国本土理论建构的尝试。一方面,实践总结深入和全面。本书典型案例和工作概述结合,全面总结和详细介绍了贵州各地在推进美的教育方面所采取的创新措施和取得的显著成效,展现了贵州教育管理者和广大师生深入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创新的责任与担当,为贵州持续开展美的教育及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第四章分七节撰写的实践案例选题丰富,经验凝练,文字流畅,可读性高,不仅反映了基层工作者在实践探索中积累的教育智慧及其背后的责任、勇气和勤勉,也反映了作者团队在经验总结和书稿写作中认真的研究态度和科学的学术思维。这种深入、全面而细致的经验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读者对贵州教育实践的了解,也将彰显贵州在全国教育改革中的独特贡献。

另一方面,理论思考见解独到,逻辑清晰。作者首先梳理了“美的教育”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然后分别从规范个人准则、赋能社会进步两个方面进行价值追寻,从坚定初心使命、均衡各领域发展、落实创新驱动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思考,从而完成了对“美的教育”这一教育思想在价值目标和实践路径两个构成要素上的系统阐述和体系构建,立论明确,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这种理论思考不仅深刻概括了“美的教育”的精髓、本质和规律,也是一种中国本土教育理论建构的尝试与担当。尽管该书在“美的教育”方面作了从贵州教育实践到中国本土教育理论构建的积极尝试,但还是需要反思本土教育理论构建的边界问题。因为无论贵州还是云南、广西等不同区域,教育实践的探索都具有区域性、过程性,其实践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具有认知局限性,为此需要把握本土理论构建的“度”,处理好实践经验与理论体系之间的“边界”。不揣冒昧,斗胆直言,本书本土理论构建中的概念使用和逻辑分析仍有提升空间。比如:书的主副标题“教育之美”和“美的教育”是何关系?二者内涵和关系需进一步明晰与界定。“美的教育”与“美育”的关系究竟为何?缺乏明确讨论。不同类型的教育实践探索都是美的教育吗?如果都是,是否有概念泛化之嫌?此外,从认知规律和学术逻辑角度,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究竟谁先谁后?上述疑惑中,对构建本土教育理论来说,实践经验总结与理论建构的顺序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本书采取的是第一、二、三章先理论分析,第四章再案例掠影的写法。这或许是因为作者团队是想凸显理论构建的优先性和本书的创新性,此心坦然,亦能理解。不过,如果换一种思路,即实践案例描述在先、理论构建在后,会是怎样的理论构建效果?这样是否既可以使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实践经验,也有助于理论的提炼和梳理,从而使整个论述更加逻辑严密和层次分明?如此搭建写作逻辑,采取的是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构建与创新的另一种路径。评介至此,笔者有幸参与的本次书评活动完成了一段特别的心路历程和思维过程:从忐忑犹豫到欣然赞许,从思路堵塞到思维敏捷,从落笔生涩到力透纸背。由此,很荣幸见证了《追寻教育之美:“美的教育”理论探索与贵州实践》一书编写组勇担贵州“美的教育”实践探索之责和力促中国本土理论建构的创新担当。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美的教育”的窗户,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理论创新的新可能。至于实践探索与理论构建之间的边界问题,随着实践和写作的推进,未来将日益美好。更何况,任何一部作品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希望本书通过理论探索与实践案例的结合,促进贵州教育事业走向更加均衡、和谐、美好的教育生态。期待作者不断深化实践经验,完善理论体系。

(作者系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边疆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文/茶世俊

编辑/邱奕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