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间断作业,《环球时报》记者直击金田村救援现场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 樊巍 胡雨薇 赵瑜莎 李昊】与甘肃积石山县相邻的青海海东民和县,是此次积石山6.2级地震的另一个受灾区。地震发生后不久,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突发地震引发的砂涌现象,大量淤泥涌入该村造成该村多处房屋被包围掩埋,十余名群众失联。灾害发生后,多支救援力量连夜驰援该村开展救援工作。《环球时报》记者12月20日在救援现场看到,虽然砂涌造成的特殊的地质现象给救援增加了很大的难度,但是多支救援力量24小时轮番作业,并在救援过程中为受灾村民提供帮助,尽全力安抚当地民众情绪。

此次地震之后出现的砂涌现象被认为是一种地震后常见的次生灾害,中国地质科学院研究员苏德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称,砂涌现象是地下含水量高的沙土在地震发生时遭受强烈震动、挤压后,迅速液化、喷出地面,“金田村地处黄河故道,地面高出黄河河床几十米,地下含有较多含水量高的沙土。在6.2级地震的影响下,原本状态稳定的沙土突然遭受急剧上升的压力,从而发生砂涌现象。”

对于金田村的村民而言,深夜突发的地震以及随之而来的砂涌来势之凶,令人猝不及防。地震失联者家属杨忠才12月20日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回忆,灾害发生时正值深夜,他的家人都已经睡着了,地震发生后差不多五分钟,就看到泥浆朝他们淌过来,虽然速度不快,但是数量很大。涌来的泥浆四处流动,很快就没过脚踝,“泥浆就在我们身后追着我们跑,我们只好赶紧往高处逃生,并喊人帮忙一起救助我的家人。”

地震灾情发生后,包括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在内的多支救援力量连夜驰援金田村,第一时间开展救援工作。一位参与救援工作的队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赶赴金田村后,发现灾害现场的勘察和救援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因为现场的淤泥非常软,特别是当地昼夜温差大,晚上结冰的土层,到了中午都会化为泥浆,救援人员一旦踩上去就会陷下去,只能是通过铺木板搭“浮桥”的方式才能搭建救援通道,“我们和增援金田村的人民子弟兵、森林消防队员和当地的民兵救援力量一同向重点搜救区域铺设木板,最终才开辟出救援通道。”

《环球时报》记者在救援现场也看到,此次砂涌灾害带来的泥浆量非常多,给村中的一些民房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一些涌入民房的泥沙,堆积的高度甚至直抵客厅的天花板。而且泥浆的质地非常软,具有很强的粘性,一旦陷入想要拔脚都很困难。大片被淤泥覆盖的区域宛如是一片“沼泽地”,这使得仅靠人力施救难度非常大,必须要依靠大型机械才能开展救援。

“我们在现场开始清理和施救的时候,发现这些泥浆呈现流体状,刚挖出一铲子,周边的泥浆立马流进去,这很难开展救援,所以我们只能采用大型机械,将泥浆往周边清理,通过这种方式开展救援。”上述救援队员称。

在金田村的救援现场,《环球时报》记者看到,十余台大型挖掘机同时作业,清理现场的淤泥,除此之外,专业的无人机和搜救犬也加入到了救援行动中。一名救援队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虽然当地夜间气温很低,但是现场救援队伍还是采用24小时不间断的方式开展救援工作,救援队伍分成许多组,每两个小时轮换一次确保救援工作持续进行,“我们每台挖掘机上配备多名救援队员,大家分工执行观察,警戒和机动任务。”

救援过程中,一些地震失联者家属也提出请求,希望自己能离救援现场更近一些,对此,现场救援人员也给予了帮助,“有些失联者家属想要离救援现场近一点,觉得这样才能安心,我们也会尽量满足他们的要求,在救援工作之外我们也在尽心尽力的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服务。”上述救援队员称。

“天灾无情,人有情,在救援工作中,我感受到了温情与关怀。”杨忠才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在灾害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首批救援力量就已经赶到了金田村,随后武警、消防和人民子弟兵等救援力量带着大型机械陆续赶来,来自各方的慰问也源源不断送到了村民的手中。

“灾难发生后,我们有过难过,有过心疼,但也心存感激,感谢各方救援力量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我们这里。”杨忠才说。

热门相关:娶一送一:爹地,放开我妈咪!   贴身侍卫   一个人的一往情深   都市极品小医圣   隐身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