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亮亮:谁在拿香港霓虹灯炒殖民冷饭?

围绕“香港霓虹灯减少”的讨论,有一阵子了。起因是有网友声称,香港打算将屹立了半个多世纪的霓虹灯招牌统统拆掉。对此,香港特区屋宇署早有回应:该署并没有专门针对霓虹灯招牌的大规模执法行动。

相关讨论并未就此停息。有不少人此前已经指出,一些霓虹灯招牌被拆除,是执行政府相关条例所致,而这些条例早已有之,并非某种出于政治动机的操作。整体而言,这样的讨论还是小范围的,此事在香港并未引起很大波澜,因为今日香港仍有很多霓虹灯招牌。笔者居港30多年,经历了香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以夜景而言,香港现在的夜景绝不比以前逊色。

谁知,美国一家主流媒体近日再次炒起了冷饭,甚至给出结论称:“虽然政府清拆霓虹灯招牌是出于安全和环境担忧,但该行动让人们联想到香港自身的式微:霓虹灯的消失悲哀地讽喻了一个曾经活力满满的城市的衰落,嘈杂耀眼的灯火正在一盏盏地熄灭。”作者一方面承认清拆霓虹灯招牌是出于安全和环境需要,另一方面却强词夺理说让人们联想到香港自身的式微。这种强行联系、似是而非的论调,是不少西方媒体涉港评论报道心照不宣的共同口径。

有必要先澄清,香港特区政府“管制公共场合的霓虹灯招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首先,过去霓虹灯招牌使用的灯管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LED灯管。这种灯管更安全,使用时间也更长。其次,香港特区政府屋宇署自2013年执行的“招牌检核计划”规定,小型招牌(含霓虹灯招牌)只要符合相关安全要求,就可以保留使用,同时必须每隔5年重新进行安全检核,如不合格或将予以拆除。自2014年起,出于安全考虑,一些藏有安全隐患的霓虹灯招牌被清拆。不仅是霓虹灯招牌,近年来香港屋宇署也加强针对其他危险及无人维护招牌的管理,挑选人流多及交通流量大的区域进行定期巡视招牌行动,以保障公众安全。所以,这本是一件很简单的涉及市政管理的事情,只是有人故意联想并且误导读者,试图将之视为“香港衰落”的象征,这是完全不符合事实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为求在晚上招徕路人目光,这种五颜六色甚至光怪陆离的霓虹灯招牌在香港岛和九龙大街小巷处处可见,形成香港特有的都市风景线,也通过香港的影视作品而广为人知。为了保留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已经被拆卸的旧霓虹灯广告和招牌,香港的文物保育团体今年还曾在“大馆”(旧警察总部,现改为综合性建筑物)举办了展览,展出了二十多个霓虹灯招牌,包括电影《梅艳芳》里出现过的“妙丽”霓虹灯。孔雀开屏模样的霓虹灯招牌配上“妙丽”和“Millie’s Centre”粗框红字,很具有代表性。“妙丽”是多年前油麻地商业中心最具规模的一家高级百货公司,公司早已结业,它的霓虹灯招牌现在还保存以供展览之用,有兴趣的市民还会去参观怀旧。

当然,怀旧是人之常情,但是某些西方媒体并不是在怀旧。以上述文章为例,作者“怀念”的其实是一种正在消失的政治化的旧殖民地心理,这种心理一度在香港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中有一定影响,成为2019年黑暴势力横行的某种心理基础。这种心理被外部势力利用来煽动在香港制造“颜色革命”,这场风波距今不远。

在疫情结束、香港内地恢复通关之后,越来越多的香港市民前往深圳度假、消费,其中包括大量年轻人。他们在内地看到的、感受到的,让他们重新认识了香港,以及香港和内地的关系。如今,东方之珠不仅没有“黯淡”,反而是重现活力,就以灯光为例,无论平时还是节庆时,维多利亚港两岸更有各种灯光秀,它们将和香港街道上的霓虹灯招牌一起,共同组成东方之珠今胜昔的璀璨夜景。(作者是香港资深媒体人)

热门相关:贴身侍卫   美食供应商   万道龙皇   扑倒老公大人   我的黑月光女友